2025年的楼市,正在上演一场“冰与火”的拉锯战。一边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接连放松限购,放出大量“房票”;另一边是9月70城房价数据环比全线下挫,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政策利好与市场下行的博弈中,一套150万的房子,3年后是涨是跌?答案藏在人口结构、政策红利与城市分化的细节里。

2025年9月,深圳打出“分区优化限购+放宽企业购房”的组合拳,罗湖、宝安等非核心区域取消限购,政策落地后首个周末,罗湖二手房签约量环比翻倍,宝安区增幅达69%。与此同时,北京五环外、上海外环外纷纷放开限购,公积金贷款受理量激增37%。
但政策暖风并未均匀吹向所有区域。上海外环外的青浦、嘉定热度提升7.8%,而金山、奉贤仍处于下行通道。深圳核心区(如福田、南山)坚守限购底线,与非核心区的“全面放开”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精准松绑”的背后,是楼市从“普涨”走向“分化”的必然趋势——核心区靠稀缺性保值,郊区靠政策去库存。
数据视角:9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3%,二手房环比下降1.0%。政策虽带动短期成交量回升,但价格端仍承压,尤其是二手房挂牌量居高不下,买方市场特征显著。
二、房价真相:环比普跌,同比降幅收窄的背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9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跌,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3.2%。但一个积极信号是:同比降幅在收窄。例如上海新房价格同比上涨5.6%,北京、上海环比微涨0.2%和0.3%。
这种“环比跌、同比收窄”的态势,反映出市场正处于“筑底期”。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分析,政策效果开始逐步渗透,核心城市外围区限购松绑正激活购房需求。但百城二手房挂牌量仍处高位,去化压力巨大。

城市层级差异:
·一线城市:北京五环外昌平、大兴等板块价格微涨1%-2%;深圳核心区企业购房门槛降低,带动龙华、龙岗需求回升。
·二线城市:9月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4%,同比降幅收窄0.3%,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出现边际改善。
·三四线城市:环比下降0.4%,同比降幅3.4%,人口外流与库存高企双重压力下,反弹动力不足。
三、人口与保障房:供需结构正在重构人口负增长已成为楼市“灰犀牛”。2023年新生儿跌破900万,25-45岁购房主力人群每年减少超1000万。没有接盘侠,房子终将回归居住属性。
与此同时,保障房供应放量冲击市场。深圳推出“半价商品房”,同地段保障房价格仅为商品房的50%;广州、上海2025年保障房供应量同比激增200%。刚需家庭有了“平价替代品”,对郊区商品房的依赖度大幅降低。
案例:广州黄埔区通过“房票安置”收购存量商品房1489套,既推进城中村改造,又为市场注入需求。但这种政府托底行为难以全面覆盖——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仍高达7.99亿平方米,三四线城市空置率突破30%。

尽管房产税尚未落地,但试点筹备已进入倒计时。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覆盖7.9亿本证书,技术层面障碍基本清除。
若按0.5%-1.2%税率计算,一套150万的房子,每年持有成本将增加7500-1.8万元。叠加物业、维修等费用,年支出可能突破3万元。而三四线城市150万房子的年租金收益仅约1.8万元,持有即亏损。
这也是近期二手房挂牌激增的主因——广州、深圳挂牌量环比增长200%,业主希望抢在政策出台前变现。
五、城市分化:150万房的三种命运1. 一线城市核心区:抗跌性强,但郊区风险凸显
·北京东西城、上海内环等区域因资源稀缺,价格韧性足。
·但北京房山、上海奉贤等郊区空置率达25%,3年内跌幅可能超15%。
2. 强二线城市:地铁次新房保值,新区泡沫破裂
·成都天府新区、杭州未来科技城供应过剩,150万房可能跌至100万。
·武汉、南京地铁沿线次新房因通勤便利,跌幅可控。
3. 三四线城市:“鹤岗化”加速,150万变50万
·惠州、洛阳等城市空置率超30%,业主降价50%仍难出手。
·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房价陷入“跌跌不休”循环。
六、未来3年:150万房的真实亏损测算假设一套150万的房子位于二线非核心区:
·房价下跌:环比降幅0.4%持续3年,累计跌幅约15%,账面损失22.5万。
·持有成本:房产税(年均1万)+物业维修(0.5万)×3年=4.5万。
·机会成本:若资金投资理财(年化3%),3年损失13.5万。总亏损:22.5+4.5+13.5=40.5万!这还没算房贷利息。
七、对策:三类人的生存指南1.多套房业主:抛郊区留核心,尽快优化资产结构。深圳企业购房门槛降低,可考虑以公司名义持有核心资产。
2.刚需购房者:优先保障房,或选择一线/强二线地铁次新房。上海外环外、北京五环外限购放松,但需警惕供应过剩区域。
3.投资者:关注“租购同权”政策进展,转向长租公寓等现金流资产。广州已试点“商改租”,年化收益可达5%。
结语楼市正在经历从“投机”到“居住”的范式转移。政策松绑能短期提振情绪,但无法扭转人口与供需的基本面。3年后,150万的房子或许依然值150万——但只限于那些有人口流入、产业支撑、资源聚集的城市核心区。其余的房子,请做好“资产缩水”的心理准备。记住:房子的本质是“住”,不是“炒”。这句话,正在从政策口号变成市场现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