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我愿称其为2025年最难的男人,没有之一。

一代“泽圣”,或将迎来凄惨落幕。
当地时间11月2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X上公开发文,字里行间满是谦卑:“乌克兰感谢美国,感谢每一个美国人,特别是感谢特朗普总统的帮助,从‘标枪’导弹开始,这些帮助一直在挽救乌克兰人的生命。”
要知道不久前,特朗普刚刚公开批评乌克兰领导层“对美方的努力毫无感激之情”。这番“前脚批评、后脚感谢”的操作,让泽连斯基在国际舆论场中沦为不少人调侃的对象。
但在这看似卑微的回应背后,藏着的不是圆滑的政治手腕,而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命运十字路口的无奈与挣扎。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声“感谢”背后的屈辱、算计与乌克兰未来的迷雾。

要理解泽连斯基的处境,我们必须把时间线拉回三天前。11月20日,美国媒体披露了一项由特朗普政府批准的“28点新和平计划”,这份被英国《卫报》称为“等同于乌克兰投降书”的计划,彻底撕碎了泽连斯基最后的尊严防线。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计划核心条款包括:乌克兰需“自愿交出”顿巴斯地区仍由其控制的14.5%领土,将武装部队规模削减一半,放弃远程武器使用权限,至少未来几年内不得加入北约,且不允许国际维和部队在乌境内部署。
这些条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乌克兰要主动割让主权领土,自废武功,彻底沦为无法自主保障安全的“半主权国家”。

好家伙,战争打了一千多个日夜,坟场多了几十万座,美国军火商数钱数到手软,俄罗斯版图越吃越胖,唯独乌克兰——除了废墟和寡妇,什么也没落着。
不夸张的说,站在乌克兰的角度,这一计划无异于“无条件投降”,用土地换呼吸,把尊严撕下来当停战书。如此的“丧权辱国”,莫说是他泽连斯基,李鸿章来都不敢下笔,签了就是“乌奸”。可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还得乖乖低下头去,朝着那个将自己和乌克兰给卖了的罪魁祸首说谢谢,这无疑是相当的憋屈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特朗普上台后,泽连斯基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屈辱。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一年泽连斯基的白宫之行,就能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平等对话”到“谦卑求存”的滑落轨迹。

今年3月,泽连斯基首次以特朗普政府“盟友”身份访问白宫,原本期待的正式会谈,最终变成了一场“临时召见”。会面全程仅持续40分钟,没有记者陪同,没有联合声明,甚至连一张官方合影都没有。
更具羞辱性的是,特朗普在会后的记者会上公开表示:“乌克兰应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美国纳税人的钱不能无休无止地花在海外战场。”
5月的第二次访美,境遇更是雪上加霜。泽连斯基提前一周提交的访问申请,直到出发前一天才得到回复。会谈中,当泽连斯基提及需要更多“海马斯”火箭炮时,特朗普直接打断他:“先说说你们能拿出什么来换,而不是只知道要。”这番话让泽连斯基当场语塞。

当然最为离谱的还是一个月前,泽连斯基来白宫找特朗普要战斧。结果战斧没要到不说,还被特朗普劈头盖脸给一顿骂,甚至还被威胁“不听话普京就会灭了你”。而在结束会晤之后,泽连斯基更是被直接请出了白宫,以至于其只能去马路对面的空地接受采访。
遥想当年,泽连斯基可是站在国会山的大殿上,被万众瞩目掌声簇拥,仿若美利坚的英雄。而如今却只能是在白宫的路边“要饭”,那里没有国旗背景,没有庄严的发言席,只有一张低矮的破桌子,和一堆杂乱的麦克风,可以说是要多心酸有多心酸了。
从国会山的英雄,到白宫里的乞丐,泽连斯基待遇的天翻地覆,背后是两个核心因素的彻底逆转,这两个因素,直接决定了乌克兰的命运走向。

第一个关键转折,是美国对俄乌冲突态度的根本转变。特朗普上台前,拜登政府将支持乌克兰视为“捍卫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任务,不仅自身提供了超过750亿美元的援助,还积极协调欧洲盟友共同挺乌。
但特朗普从竞选时期就明确表态,认为“美国不该为乌克兰的战争买单”,他将俄乌冲突定义为“欧洲的麻烦”,主张“美国优先”。上台后,他迅速冻结了多项对乌援助法案,削减了军事装备供应规模,甚至公开表示“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应该得到尊重”。
这种态度转变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要知道,美国是乌克兰最大的援助来源国,其提供的武器装备、情报支持和经济援助,一度占乌克兰获得外部支持的60%以上。当这个最大靠山开始撤资撤援,乌克兰的军工生产、前线补给瞬间陷入困境。

第二个,也是更核心的原因,在于俄乌战场上的战局逆转。战争从来都是“实力说话”,没有战绩作为支撑,再华丽的外交辞令也无济于事。
2025年以来,乌克兰军队的处境已经从“战略反攻”彻底转为“全线溃败”。在库普扬斯克,15个乌克兰营被俄军包围,投降通道被乌军督战队阻断,陷入“要么战死要么饿死”的绝境;在谢韦尔斯克,俄军敢死队已经攻入市中心,乌军南翼防线全面动摇;沃尔昌斯克80%的城区被俄军占领,红利曼市区第二次被俄军攻入。
曾经,乌克兰凭借美国和欧洲的援助,还能组织起有效的反攻,甚至收复部分领土,那时的泽连斯基有底气与西方讨价还价。但现在,九城被围、防线崩溃,乌军连局部反攻都难以组织,只能在俄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战场上的惨败,让泽连斯基失去了外交谈判的所有筹码。美俄之所以敢提出“割地裁军”的28点计划,正是看透了乌克兰“战不胜、离不开美国”的软肋。这也印证了那句残酷的真理: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就只能任人宰割,说什么都没用。
那么,在这样的绝境下,泽连斯基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俄乌冲突若以乌克兰的妥协或失败告终,泽连斯基大概率要为这场战争的结局承担责任。
从乌克兰国内来看,尽管泽连斯基在冲突初期凭借坚定的抵抗赢得了民众支持,但随着战争持续、伤亡增加、领土丢失,国内的不满情绪正在滋生。一旦战争结束,国内极有可能出现“追责浪潮”,甚至不排除有人提出对他进行“战争罪”或“渎职罪”的审判。

从国际层面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如果美国主导的28点计划最终落地,乌克兰割地妥协,泽连斯基作为坚定的“抗俄派”,很可能成为西方与俄罗斯达成协议的“牺牲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当大国博弈需要牺牲小国利益时,小国领导人往往会成为第一个被抛弃的对象。
更糟糕的是,泽连斯基的政治立场已经让他陷入了“两头不讨好”的困境。对俄罗斯而言,他是“必须推翻的反俄领导人”;对特朗普政府而言,他是“需要听话的棋子”;即便在欧洲,也有部分国家认为他“过于激进”,阻碍了和平谈判的进程。一旦失去总统职位,他很可能面临要么流亡海外、要么接受审判的结局。

所以再难,也难不过泽连斯基。他已被抵到悬崖边。泽连斯基太清楚,如今的乌克兰或者说他自己,早已没有了与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如此再来回看他的感谢,其实也是一种弱者的无奈,想通过姿态上的谦卑,给乌克兰博取一些残存的希望,同时也是给自己换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