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国家战略点名!这一医美赛道即将大爆发

本文为《大美界》原创作者 | 雨山在中共中央近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物制造”这一关键词被重点提及,其与量子科技、脑机

本文为《大美界》原创

作者 |  雨山

在中共中央近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物制造”这一关键词被重点提及,其与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并列成为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被赋予“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厚望。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这意味着,在顶层设计中,通过生物技术(特别是合成生物学)生产物质的全新方式,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这场由国家战略背书、技术突破驱动、市场需求拉动的三重共振,预示着生物制造赛道进入狂飙突进的产业征程中。

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里,医美原料凭借其高附加值、强消费属性和快速商业化能力,将成为生物制造技术最先落地、最具爆发潜力的赛道之一。

1

国家战略为何直接利好医美原料?

国家战略并非空中楼阁,其往往将聚焦点落在市场空间巨大、技术可行性高且能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领域。

而医美原料几乎契合了以上条件。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接近1万亿元,其中发酵产能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而医美日化正是其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板块之一。

《大美界》认为,此次政策与市场的共鸣点在于“替代”与“升级”双线并行。

一方面,生物制造的核心是“以生物基材料代替化石基材料,以生物技术代替传统化工技术”。这在医美原料领域尤为凸显:

传统护肤品原料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提取或化学合成,往往面临纯度、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挑战。而生物制造能精准破解这些痛点。

例如,华熙生物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该公司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将玻尿酸产率提升至16~17g/L,并首创酶切法将寡聚透明质酸的降解周期从12~15天缩短至5~6小时,实现了大幅度降本增效,助力中国占据全球75%的玻尿酸原料市场。

另一方面,政策旨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中国在消费市场规模和生物制造基础产能上具有双重优势,为医美原料的突破提供了沃土。比如锦波生物开发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薇旖美),其细胞黏附率是天然胶原蛋白的190%,成功获批NMPA三类医疗器械,打破了动物源胶原蛋白的局限,展示了中国在高端生物材料领域实现超越的可能性。

以上案例正是政策所鼓励的“加速生物技术替代,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支持是连续且系统性的。

2025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生物制造作为未来产业正式提出。

紧随其后,2025年6月,工信部等部门连续发布《关于开展高性能生物反应器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培育中试平台20个以上,服务企业超200家。

这些举措直指生物制造产业化的核心瓶颈——中试放大,对于研发周期长、工艺要求高的医美原料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地方政府的抢滩布局更是如火如荼。《大美界》从公开互联网渠道梳理发现,“十四五”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超20个省(区、市)出台相关政策。

其中,《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关键技术和中试平台;《广东省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强调BT(生物技术)与IT(信息技术)融合。

不难发现,国家与地方政策的上下联动,共同为医美原料赛道的爆发铺平了道路。

2

医美原料底层逻辑正被如何重构?

国家战略的指向,根植于技术的根本性突破。

生物制造,特别是其在医美原料领域的应用,本质上是将传统的“化工厂”模式转变为“细胞工厂”模式——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改良,而是一场对原料生产底层逻辑的彻底重构。

背后的原因是,传统原料获取方式的瓶颈日益凸显。

在过去,护肤品原料长期依赖于动植物提取或化学合成。而该方式常受制于季节、产地、纯度及伦理问题;化学合成则可能面临结构复杂、杂质较多、生产过程存在安全与环境风险等挑战。

加之当下的求美者们对“天然”“安全”“功效”的极致追求,放大了这些传统路径的短板。

而生物制造带来了破局之道。

据业内人士透露,生物制造可以改变物质生产的方式和路径,拓宽物质生产的边界。

具体到医美原料,其技术路径核心在于:通过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自然界中的天然生物分子,在此基础上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借助发酵来实现靶向物质(如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的精准合成。

这种变革带来了三重提升:

一是效率与纯度跃升。

比如华熙生物作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与销售企业,它将合成生物学上升至公司战略层面,不仅将玻尿酸发酵产率从创立之初的不足3g/L提升至16~17g/L,更全球首次实现以酶切法大规模生产寡聚透明质酸。

锦波生物的明星产品“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其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细胞黏附率是天然胶原蛋白的190%,突破了动物源胶原的病毒风险与低吸收率桎梏。

二是创造新物质与新功能。

生物制造不仅是对现有物质的“绿色仿制”,更能“无中生有”或“优化改造”。

比如,柏垠生物在公开新闻里就表示,该公司通过BT/IT双核驱动技术平台,成功开发出新原料“sr-贻贝寡肽-1”(重组贻贝粘蛋白),具有修复、抗炎、褪红及抑制黑色素沉积等功效。而这,是传统方式难以高效获得的新功能原料。

另一家创新企业未名拾光则通过其Vemin平台,实现了百倍于传统技术的新活性分子发现效率。

三是生产过程的绿色可持续。

生物制造依托微生物发酵,主要消耗糖类等可再生碳源,大幅减少了对化石原料的依赖,生产过程条件温和,更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更重要的是,技术的突破使得一些曾被国际巨头垄断的“美丽密码”正被逐个破解:微生物发酵的麦角硫因纯度可达99.9%,基因编辑技术生产的左旋虾青素生产效率提升120至300倍。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生物制造的大发展,正让医美原料产业从过去依赖成本和规模的竞争,转向以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阶竞争。

3

市场即将爆发,产业链如何抢滩?

面对具有重塑产业竞争格局的新技术,企业竞速、资本涌入成为这几年医美原料端屡见不鲜的事。

据君屹资本统计数据,2024年国内一级市场在合成生物方向的融资数量实现了显著飞跃,达到91起,相较于2023年的57起,同比大幅增长 61.4%。

自此,一个由生物制造驱动的医美原料新赛道正在快速成形。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3年中国合成生物学+医美市场规模约为19.87亿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127.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1%。

市场爆发源于强劲的需求拉动。

在医美领域,注射类项目因安全性高、效果显著而备受青睐,其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47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97亿元。

而“少女针”“童颜针”等再生类材料市场占比稳步提高,求美者需求从“填充”向“自然再生”转变,对基于生物制造的新原料产生了迫切需求。

对此,头部企业已展开激烈卡位战。

比如华熙生物在透明质酸外,正通过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开发新产品和新菌种,寻找创新原料。

又比如四环医药与蓝晶微生物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PHA微球及再生医学材料,展现了传统药企与合成生物学创新企业的协同模式。

不过,行业前景广阔,但要将政策红利和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的产业领导力和全球竞争力,仍需穿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深水区。

首先是技术瓶颈待突破。

尽管在应用端成果显著,但目前在生物制造的前沿底层技术,如高性能工业菌株与酶制剂、高通量DNA合成、细胞工厂设计、智能生物传感器及高性能生物反应器等方面,我国仍相对薄弱,部分核心装备和试剂依赖进口。

其次是转化壁垒亟待打通。

生物制造“链条长、培育周期久”。从实验室的“灵感发现”到中试放大,再到最终的成本可控的规模化生产,每一步都是考验。

其中,中试平台的建设和能力至关重要,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卡脖子”环节。

最后是监管科学需同步进化。

生物制造产品具有前沿性和融合性,可能超出传统监管框架的覆盖范围。如何建立既确保安全有效,又不抑制创新的敏捷监管体系,是摆在管理部门和产业界面前的共同课题。

行稳致远,方能决胜长远。

《大美界》认为,面对挑战,多方协同是关键。

政策层面,需保持支持的战略定力,持续在底层技术研发、中试平台建设、创新产品审评审批等方面给予精准引导和支持。

产业层面,企业需摒弃短视的跟风炒作,沉心于核心技术攻关和知识产权布局,同时加强产业链协同,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资本层面,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理解生物制造产业的长周期属性,支持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穿越死亡谷。

只有如此,这场生物制造引发的革命,才能真正重塑全球美丽经济的格局,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附:全球医美相关生物制造公司(部分)

▲《大美界》制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