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为梭,牵动时空;视听作舟,跨越山海。在这初冬时节,一场国际视听盛宴即将拉开帷幕。11月27日至28日,由北京市广电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2025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一)
大会以“聚势共生未来视听”为主题,精心构筑了“1+10+N”的活动框架,即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奠定大会主基调,10场主题论坛展开深度对话,若干配套活动呈现无限可能。来自全球的视听行业代表将在思想碰撞中洞见产业趋势,在合作共识中把握发展机遇。

“聚势共生 未来视听”,既是对行业现状的精辟概括,也是对未知领域的深情邀约。当我们被无数屏幕包围,被无尽声音浸润的今天,“视听”已不再只是感官的延伸,而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更是与世界对话的语言。
这次大会,恰是在这个临界点上关于国际传播方式的一次深度探索。
回望北京大视听走向世界的历程,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文明交流长卷。
从亚洲近邻到欧洲腹地,从中东沙漠到非洲草原,北京视听的身影日益清晰而坚定。《我的阿勒泰》中人与自然相拥的诗意,《玫瑰的故事》里都市情感的细腻描摹,《欢迎来到麦乐村》跨越文化的温暖相遇,《国色芳华》的传统美学当代演绎,《六姊妹》的家庭叙事与社会变迁……这些承载着当代中国脉搏与情感的“京产”佳作,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语言的藩篱,搭建理解的桥梁,编织共同的梦想。·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背后是政策的智慧引领与战略布局。北京市广电局创新推出全国首个省级国际传播专项政策,以“love北京”视听文艺国际传播行动为载体,频频亮相国际影视展会,全方位展示北京视听产业的最新成果。
(二)
大会各项论坛有着鲜明的前沿性和引领性。比如,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面对这一颇具探索性的话题,讨论之声必将如火如荼。会场里回荡的声音,不只是关于技术参数和市场数据的冰冷交流,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视听内容获得灵魂温度的深刻对话。
在“京津冀视听产业合作论坛”则如同一部多声部交响乐,讲述着地域边界如何在共同愿景中消融,区域的声音如何汇聚成统一的韵律。
还有的论坛更如对未来图景的全方位勘探。比如,“AI赋能视听产业新发展论坛”无疑是最引人遐想的章节。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不再是冰冷的算法,它正在重新定义着“创造”的边界。
而在“一带一路”视听服务贸易论坛与大视听国际传播院长论坛,则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视听产业如何编织着新的丝绸之路。影像与声音成为无国界的语言,它们携带着文化的基因,跨越山川与海洋,在异质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是文明的对话,也是情感的共振,当北京的街景出现在异国的屏幕上,当远方的歌谣在我们的耳机里响起,世界便在这样微小的瞬间完成了它的连接。
(三)
在这场大会中,“love北京”视听文艺国际传播论坛尤为动人。在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宏大叙事背后,视听艺术的本质始终是关于情感的传递,是关于我们如何用最现代的方式,诉说最古老的人类情感,这场论坛将赋予这份情感更多温度。
在各项论坛之间,你还能感受到一种奇特的时空交错感。无论是“影视IP衍生产业创新发展论坛”里对商业价值的冷静计算,或是“新大众文艺生态论坛”中对文化脉络的热切追寻;还有“视听产业投资人大会”上资本与创意的谨慎共舞,还有各项国际传播论坛里文化软实力的悄然角力。
这些看似平行的对话,实际上共同绘制着我们未来的感官地图。
大会还将开展超高清(4K/8K)传输技术、智能广电解决方案、5G+广电应用场景等技术交流展示,以及影视制作机构就纪录片、电视剧、动画片等内容展开联合策划合拍和版权交易。
大会将带给所有人对视听未来的重新理解,让每个创作者都能从中窥见未来的不同切面,技术工作者将看到AI的无限可能,人文创作者则听到文化共鸣的呼唤,商业精英计算着下一个风口,艺术家们则思索着新的表达形式。
我们正站在视听变革新的起点之上,每一次屏幕的点亮,每一次声音的响起,都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成为人类感知边界的又一次拓展。
11月的北京,期待与世界相约。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场视听盛会如何汇聚全球智慧,如何勾勒未来图景,如何在“聚势共生”的共鸣中,开启未来视听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