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贾母为何对宝钗宝琴差别对待,一个客气却疏离,一个热情但防备?

薛宝钗薛宝琴都是薛家的姑娘,还是堂姐妹,她们先后来到了贾府。明明是一样的身份,但贾母这个老太君对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宝

薛宝钗薛宝琴都是薛家的姑娘,还是堂姐妹,她们先后来到了贾府。明明是一样的身份,但贾母这个老太君对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宝钗刚来时,贾政客气的让薛姨妈一家住到远远的梨香院,贾母也只是象征性的让他们住下。而宝琴来了呢,贾母直接开口让她跟着自己住。

薛家打造的金玉之说满天飞,贾母不置一词,而宝琴一来,贾母却问起宝琴的生辰八字。

这差别真不是一般的大。

薛家在贾府多年,贾母对宝钗一直都是客气但又疏离的态度,但贾母对宝琴的态度却是异常热情,不过其中还带着点防备。

贾母对薛家姐妹这样不同的态度,不知却是为哪般?

01

贾母对薛宝钗是客气的。

宝钗要过十五岁的及笄生日了,贾母很干脆,拿出二十两银子给凤姐,让她去操作生日宴。

虽然这二十两既不够喝酒的,也不够唱戏的,但是至少贾母拿出来了呀。

薛家的女儿大了,可以议亲了。但是她们不走,贾母也不赶她们。

宝钗生日,那也跟府里的姑娘一样,给她办。

只是王熙凤的话稍微泄露了一点点其中蕴含的意味:

“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是的,贾母拿银子给宝钗过生日,这是客气。

酒席上,贾母让宝钗点菜,点戏也是客气。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贾母见此更加欢悦,还是客气。

“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贾母当着薛姨妈的面赞美宝钗,说贾府四个女孩儿都比不上宝钗,依然是客气。

贾母为什么一直对宝钗客客气气的?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啊,对外人一般都是比较客气的。这也是一种礼貌的体现。

我们平时说话不也是这样的吗?对别人家的孩子,那得绞尽脑汁的表扬;对自己家的孩子,得自谦得批评,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得教。

比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回,宝玉提的匾额和对联都很好,贾政明明心中是认可和满意的,可他嘴里说出来的话却全部是词不达意的。

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

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哪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贾政心中也怕贾母不放心,遂冷笑道:“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这是要紧一处,更要好生作来!”

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贾政摇头道:“不好,不好!”

看看上面这些话,贾政嘴上无一处肯定宝玉的才情,但实际上他心里头却是无比认可,否则他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让宝玉去拟这些对额了。

贾母也一样,她说起宝玉黛玉时,总说“都是那两个玉儿可恶”。事实上呢,两个玉儿是她的心肝宝贝。

就连王夫人说起宝玉,也说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但实际上那是她的命根子,是她不允许任何人带坏的宝贝儿子。

所以说,不管对外如何说,但最疼爱的始终还是自己家的孩子。对外人的那些赞美、表扬都是客套话。话说得越客气,说明和他们的关系越疏远。

自己人说话用不着那么虚假和客套,否则多累!

宝黛闹矛盾时,贾母便会急的抱怨说:

“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

这才是真正亲近的家人才会说的话,既亲切又真实。贾母的全部情感都在里头了。

至于“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种话,除了生硬和疏离,还有别的感情吗?

02

贾母对宝琴倒是有几分热情的。

毕竟宝琴年纪小,长得漂亮,又聪明伶俐,且为人单纯,没有宝钗那么多心眼子,所以贾母喜欢她也正常。

因为喜欢,所以宝琴一来贾母就让宝琴直接跟她住。

贾母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

宝钗来了这么久,贾母可从来没有跟她这么亲近。让薛宝钗跟自己住的话,贾母是绝对不会说的,就算说了宝钗也会委婉推辞的。因为贾母和宝钗根本就不是同一类的人,硬要住在一起,那得有多尴尬。

还记得,贾母带刘姥姥到了蘅芜苑时,贾母是这样说的“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

贾母平时叫凤姐“凤丫头、凤哥”,王夫人叫宝钗“宝丫头”,可是贾母却不唤宝钗“宝丫头”,而说是“你薛姑娘”。

这和王夫人称呼黛玉一样,“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我们不吃茶,大姑娘不用倒了。”

贾母对黛玉的称呼是“林丫头”、“玉儿”,但是王夫人说的是“你这妹妹”、“大姑娘”。

一声称呼清楚的看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王夫人对黛玉是疏离的,而贾母对薛宝钗同样是疏离的。

好,说回宝琴,贾母不但和宝琴同住,还送了她一件凫靥裘,那是连宝玉黛玉都不曾给的。

当然宝玉有更珍贵的雀金裘,黛玉也有更保暖的白狐狸里的鹤氅,但不管怎样,贾母至少给了宝琴,而没有给宝钗或湘云,这说明贾母给宝琴还是另眼相看的。

但是贾母虽然待宝琴不错,可她也防着宝琴。

这样说好像有点奇怪,但是又很合理,谁让薛家早已没有信誉了呢。

当初薛宝钗打着上京待选的幌子,但是在贾府一住就是十年,什么待选不待选的,一点影都没有。

如今薛宝琴说要上京完婚,谁知真假?

虽然梅翰林家的亲事是真有的,否则薛家也不敢造谣,但是有婚约不代表最后一定能成。不然为什么薛家作为女方要急急的想完婚,男家却没动静?而听说女方上京后,男方家更是避而不见,又说合家都在任上。

当初王子腾家的人不想接待薛家的人,用的也是这个借口,如今梅家也是这般说辞。

其实梅家不一定真的不在京城,比如宝玉给林四娘作姽婳将军赋的那一回,梅翰林是有出现过的。

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分。”

梅翰林在京,但是却没再提起过与薛家的婚事,这就很能说明他们悔婚了。

贾母这把年纪了,事情也看多了,所以她对此一开始就心里有底了。后面宝琴的诗“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也暗示了她与梅家最终没有结果。

贾母或许真有几分喜欢宝琴,但再怎么喜欢也不可能越过自己的亲外孙女黛玉啊,而且薛家的身份与国公府委实不匹配。

但万一这梅翰林家的婚事不成,薛宝琴也一住不走了呢?而且贾母又这么喜欢她,贾母甚至还开过玩笑说想要指给宝玉,那薛家以后真的打上了宝琴的主意怎么办?

这回贾母一早就有了对策,让王夫人认宝琴做干女儿,就是为了杜绝意外的发生。就算后面宝琴真被退婚了,她是王夫人的干女儿自然也不可能嫁给宝玉。

果然还得是贾母,她从一开始就堵住了事情发展的可能性。宝琴的婚事顺利也罢,不顺利也罢,都不会和宝玉扯上关联。

若宝琴真的嫁给了梅翰林家,贾府倒是还可以和梅家搭上点亲戚关系。嫁不成,那不过就是多了个干孙女,问题不大。

所以说,贾母就是个人精。姜,也始终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