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孟晓苏在其个人视频号中发表见解,他通过严谨的逻辑推演和详实的数据支撑,从三个关键维度,系统地论证了中国房价的长期上涨趋势。这些年来,由于孟晓苏一直鼓吹房价上涨,在网友们,他早已经声名狼藉。

孟晓苏援引日本的典型案例,来驳斥"人口下降导致房价下跌"的主流观点时,他称,尽管日本总人口连续16年下降,但房价却实现了十余年的持续上涨。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规律——东京都人口逆势增长0.13%,印证了人口向核心城市集聚的客观趋势。

目前,中国67%的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仍有显著的差距,这意味着近3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化需求,尚未彻底释放。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仍在持续增强,这种结构性的人口流动,将支撑核心城市的房地产需求。孟晓苏强调指出,简单地将全国人口总量下降与房价下跌划等号,忽视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特征,是不正确的。

孟晓苏还指出,当前房价下跌的本质,是市场信心危机而非真实需求消失。首先,居民购房需求只是暂时被压制,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和经济预期的稳定,这部分需求将逐步释放;其次,房地产开发商投资意愿持续低迷,导致的新开工不足,将在未来形成明显的供给缺口。这种"需求延后释放"与"供给持续收缩"的双重作用,很可能在短期内引发房价的报复性反弹。孟晓苏特别提醒,当前的市场调整是周期性的正常现象,而非趋势性的转折。

孟晓苏还说,在中国房地产成本构成中,土地出让金占比普遍达到60%-70%,这种特殊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地价对房价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土地供应的垄断性质,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具有极强的定价权。面对40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压力,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宁可不卖也不降价"的土地出让策略。

以上海某核心地块为例,其楼面价已超过周边在售新房价格,这种"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并非个案。孟晓苏分析认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财政需求的刚性,共同决定了地价长期上涨的必然性,而这将直接传导至房价层面。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个城市优质地块溢价成交的现象,已经释放出市场回暖的积极信号。

长期而言,货币因素将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根本动力。中国的M2/GDP比值已超过200%,这一指标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也超过了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货币超发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必然要寻找价值储存的载体,而房地产作为最重要的实物资产,自然成为吸纳超发货币的主要领域。

综合这三个维度的分析,孟晓苏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房价短期内可能经历波动调整,但长期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