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跨越千里的绿色动脉:国网江苏见证“川电入苏”突破5000亿度

进入十一月下旬,一条令人振奋的能源消息从江南大地传出。据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两条“川电

进入十一月下旬,一条令人振奋的能源消息从江南大地传出。据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两条“川电入苏”特高压大动脉已成功跨越山海,累计向江苏输送的清洁水电资源突破5000亿千瓦时大关,达到了5050亿千瓦时。

这一数字不仅是电力调度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能源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注脚。这5050亿度绿色电力,相当于为地球减少了超过4.7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节约了超过1.5亿吨标准煤的消耗,其环境效益与社会价值难以估量。

01 跨越山海的能源大动脉

江苏,作为全国的经济高地与用能大省,其旺盛的能源需求与本地资源禀赋的矛盾由来已久。而在千里之外的四川,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系蕴藏着巨量的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高居全国之首。如何将西部的清洁能源高效输送至东部负荷中心,成为一道时代课题。

特高压输电技术为此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它被誉为“电力高速公路”,具有距离远、容量大、损耗低的突出优势。2012年,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将直流输送容量一举提升至720万千瓦,代表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的顶尖技术水平。

十年后的2022年,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接续奋斗,建成投产。这条全长2080公里的能源走廊,最大输电容量高达800万千瓦。它不仅是“西电东送”战略的重点工程,更在技术上实现了创新突破。

该工程是全球首个采用“常规直流+柔性直流”混合级联技术的特高压项目,这种技术结合了常规直流的大容量和柔性直流的灵活控制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华东电网的运行韧性与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02 绿色电能的“压舱石”效应

这两条跨越数千公里的电力大动脉,如今已成为支撑江苏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的“压舱石”。国网江苏超高压公司设备部主任介绍,锦屏与白鹤滩两大水电基地,每年稳定地向江苏输送约550亿千瓦时的电量。

这股强大的绿色电流,约占江苏全省区外受电总量的三成,在夏季和冬季的用电高峰期,其最大送电能力可达1440万千瓦,成为江苏最重要的跨区域电力来源。

稳定的清洁电力输入,不仅有效缓解了江苏中长期的电力供需矛盾,也为高度发达的华东电网注入了强大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它增强了电网进行水火互济调度的能力,为应对极端天气和负荷波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规模的清洁水电,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江苏的能源结构。过去,江苏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煤炭等化石能源。特高压工程的引入,使得大规模、低成本的绿色电力成为现实,为工业、制造业乃至居民生活的电气化转型提供了充足动力。

03 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色。清洁水电的大规模引入,有力地推动了江苏产业用能结构向“绿”而行,显著提升了区域发展的“含绿量”。

过去十年,江苏省以年均仅3%的能耗增速和1.5%的碳排放增长,成功支撑了年均高达6.5%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川电入苏”工程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

在苏州,国网苏州供电公司通过构建碳普惠市场机制,帮助中小企业将清洁用能行为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激发了全社会的减排潜力。在无锡,电力部门则通过建设岸电设施,让内河航运的船舶也能用上清洁的江水发电,减少了柴油污染。

这些实践生动地表明,“川电入苏”不仅是一项能源工程,更是一项深刻的经济与环境工程。它通过市场化手段和技术创新,引导着资本和产业流向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江苏样本。

从5000亿到未来的更多个5000亿,“川电入苏”特高压工程不仅连接了四川的绿水青山和江苏的金山银山,更成为了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典范之作。它证明了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机制,能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能够同时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多赢。展望未来,这条绿色能源大动脉将继续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