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上任后,岛内社会氛围骤变,两岸交流空间被层层收紧,一场由学术界发起的公开反弹随之爆发。2025年3月26日,台湾“中研院”院士陈培哲等75位学者联合发布声明,直指当前“思想审查”已悄然成形,批评民进党当局借“反中”浪潮压缩言论自由、激化社会对立,呼吁尽快回归理性,避免把台湾推向更深的撕裂与风险。
触发这场联署的导火索,是赖清德3月13日抛出的所谓“17项策略”。这份文件将大陆定位为“境外敌对势力”,并配套提出恢复军事审判、强化情报监控、收紧两岸人员往来、审查文化宗教交流等措施,几乎把“寒蝉效应”写进了政策。紧接着,陆委会以行政命令撤销大陆配偶网红刘振亚(网名“亚亚”)的居留许可,理由是其曾发表支持“武统”言论。多位学者在记者会上指出,这种“戴红帽子”的做法,已让普通民众感受到政治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压力。

声明发起人之一、阳明交通大学荣誉教授傅大为表示,他们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担忧“绿色恐怖”正在取代法治程序:课堂上谈京剧、诗经会被举报,教师下课后接受媒体访谈也要被教育局约谈,甚至转贴两岸征文比赛信息都可能遭调查,“文字狱”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名词。左翼联盟秘书长黄德北坦言,民进党用民粹动员换取选票,却牺牲了台湾长期积累的多元与包容,学者们如果继续沉默,将对不起下一代。
岛内舆情迅速发酵。据新华社报道,声明发布后,社交平台上“#思想审查#”“#绿色恐怖#”等标签冲上热搜,蓝营民代痛批“绿色独裁”,不少民众转发联署链接,并附上“我不是学者,但我也想发声”的留言。同一时间,国台办官网新设的“‘台独’打手、帮凶迫害台湾同胞恶劣行径举报专栏”上线数小时便收到323封邮件,内容包括检举校园“去中国化”操作、行政刁难两岸婚姻、打压宗教交流等,被外界视为大陆对赖清德“17条”的“法律反制”。

美国因素也在悄然变化。2024年拜登政府批准的逾20亿美元对台军售尚未全部交付,2025年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却传出冻结4亿美元军援、倾向“军售转军援”的消息。美副防长科尔比公开称,“保卫台湾”成本高于收益,台湾并非美国生死攸关的核心利益。华盛顿一边维持对台军售,一边划清战略红线,被岛内舆论解读为“口惠而实不至”。与之对应,解放军舰机2025年上半年绕台已突破500架次,美航母编队自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罕有靠近台海,大陆以常态化演训重塑周边海空秩序,区域军事力量对比正悄然改写。
当外部“安全伞”出现裂缝,岛内社会对两岸对抗的耐受度也随之下降。多家台湾媒体民调显示,近六成受访者担心“17项策略”会让台海局势升温,四成民众支持尽快恢复两岸对话,比例较去年提升约8个百分点。经济层面同样敲响警钟:赖清德收紧两岸科技、教育、宗教交流后,岛内多个大学与大陆高校的联合研究项目被迫中止,宗教团体赴大陆交流人数锐减七成,观光业者预估若两岸关系持续低迷,2025年秋冬团客量可能再掉三成。台北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坦言,“政治口号不能当饭吃”,学者们的声明替他们道出了对生计的焦虑。

大陆方面则保持“法律战+舆论战”双轨推进。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举报专栏旨在依法追责“台独”顽固分子及其帮凶,同时保障举报人权益,欢迎台湾同胞提供线索。对于75位学者的联署,他回应称“思想审查的乌云遮不住民主法治的阳光”,并强调大陆反“独”反干涉的决心不会改变。军事层面,东部战区近期发布的新版宣传片首次出现“联合封控、联合保障”一体化画面,被解读为对“台独”施压的又一信号。
从学者联署到民众举报,从美方战略模糊到大陆常态化巡航,台海博弈的棋子正在重新排列。赖清德政府若继续以“反中”凝聚基本盘,岛内反弹只会持续放大;当学术界、产业界与普通民众纷纷走上前台,政治操弄的空间势必被进一步压缩。两岸关系能否走出“螺旋收紧”的循环,关键仍在于是否愿意回到以人民福祉为优先的轨道,让对话取代对抗,让法治取代恐惧。毕竟,真正的“民主防御”,不是筑起高墙,而是给所有人免于恐惧的自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