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奇瑞风云T9“续航千里 安全传承”自驾公益之旅圆满落幕。活动历时一月,跨越西安、重庆、宜昌三地,向长安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宜昌科谷技工学校捐赠车身结构教具,并开展系列产教融合交流活动。这是一次企业携手高校共育人才的生动实践,为汽车工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企联动,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此次公益之旅走进三所不同层次的院校,从研究型大学到应用型高校再到职业技工学校,实现了产教融合的全方位覆盖。
捐赠仪式上,校企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奇瑞方面表示,此次捐赠不同于普通的物资传递,而是将企业一线制造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汽车安全技术的核心。各受赠院校负责人均表示,这批教学设备将有效充实实践教学环节,推动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在“超能抗”环节中,师生们使用铁锤、电钻对风云T9白车身进行强度测试,直观感受85%高强度钢与21%热成型钢构成的车身材料物理特性;“行李箱挑战赛”让参与者在2065升后备箱内挑战装入20个标准行李箱,体验5+2座椅灵活布局带来的空间优化设计;“外放电咖啡体验区”则通过6.6千瓦对外供电系统现场制作咖啡,展示了新能源技术的生活化应用。这些创新形式将风云T9的前沿汽车工业技术带进校园,让工程理论变得生动可感。

深层价值,打通理论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传统汽车工程教育普遍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课堂上学习的工程原理,往往滞后于真实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人才需求的终端,天然具备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教育资源的优势。此次奇瑞风云走进校园,将生产一线的真实产品引入教学现场,为学生搭建起了从抽象概念到具象认知的桥梁。

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表示:“以往我们只是在课堂上讲解汽车安全理论,今天看到真实的车身结构,听到车主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对汽车安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比课本描述更加生动。”
活动通过理论讲解、实物展示、动手验证、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师生建立起对汽车工程的立体认知。白车身实物揭示了车身结构的设计逻辑,让高强度钢材应用、热成型钢使用、防撞梁与吸能盒布局等抽象概念得以具象化。
不少相关专业学生在此次活动中收获良多,纷纷表达自己的感触:“看到铁锤重击下车身几乎毫发无伤,我才真正理解了工程设计的实际意义。”“这次体验让我明白,好的产品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成本和用户体验。”

宜昌站活动特别邀请车主参与交流,为工程教育增添了市场维度。车主们分享的真实用车体验,让师生们理解了产品设计如何满足用户需求,也让他们认识到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懂产品、懂市场、懂用户。
成果斐然,产教协同迈出坚实步伐
此次公益之旅通过产品展示与教育捐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白车身教具将被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成为汽车工程、车辆安全、材料力学等课程的重要实践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工程思维。
活动覆盖三所不同院校,体现了企业在产教协同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全方位布局。这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汽车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此次捐赠不仅为院校提供了实物教具,更搭建了师生与企业工程师的交流平台。通过面对面的技术讲解、案例分析、互动体验,学生们得以了解真实的产品开发流程、市场需求导向、用户使用反馈,这正是当下汽车行业人才培养最需要补足的一课。

持续深耕,共绘产教融合新蓝图
展望未来,奇瑞风云将继续探索与更多院校的合作路径,为汽车行业人才储备体系建设提供支持。企业将持续关注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多种形式深化产教协同机制。
通过此次公益之旅,奇瑞风云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进行长远投资,铺设一条从实验室到课堂、再从课堂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行业参与者的责任与担当,推动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