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一书中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袭徽宗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这是有关北宋官窑最早的文献记载,也记述了汝窑、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窑的历史沿革。这是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官方自办窑场的记录,也产生了对北宋官窑的疑问。对于北宋官窑目前学术界比较集中的有三种学说;开封说,张公巷说,汝窑说;
开封说
《负暄杂录》中记载的“京师自置窑烧造”存在两种理解:第一个理解应该是在都城汴梁(开封)办窑场烧宫廷御用瓷器,京师指的是开封。但开封地理环境特殊,数百年来黄河泛滥,灾荒频繁,地貌变化很大,宋文化层深埋地下达六七米,当年烧瓷器的窑场遗址,至今没有发现窑址。第二个理解是当局为满足宫廷需要,即烧造御用瓷,官方投资的官窑窑场地点设在在京畿地区,或附近瓷区。北宋时期,开封周边地区发展起来许多窑场,有水平较高,所以北宋官窑是极有可能在开封周围区域各县。当然这个学说疑点也很多,比如就算是窑址被深埋,为什么全球博物馆没有一件对应的汴京官窑的瓷器和标本??
张公巷说
2000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张公巷街南端西侧开了一个东西2.5米宽、南北10米长、深度有3.5米的探沟。


汝窑说
汝窑窑址于1986年发现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河南省考古研究院于1987年至2014年对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了12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汝窑的性质,生产规模,烧造品种,烧造时间,以及汝窑与其他瓷窑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汝瓷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美誉。北宋徽宗赵佶时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汝窑为皇宫烧制瓷器见于宋代文献,且在清宫旧藏中有实物为证,考古发掘证实其生产窑厂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青瓷进入皇宫时间上限不早于元祐元年(1086年)。《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把高丽青瓷比之“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说明在宣和六年(1124年)以前,汝窑青瓷已名扬天下并进入皇宫,也就是说天青釉类汝窑器的烧制成熟期在这一年前已经完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