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你拼命工作,却依然平庸?不必灰心,只需“狙击手思维”就够了!

文丨沈理分类丨职场方法论沈理职谈原创作品一、那个加班到最晚的年轻人,为什么最后被优化了?前几天和一位做企业高管的朋友喝茶

文丨沈理

分类丨职场方法论

沈理职谈原创作品

一、那个加班到最晚的年轻人,为什么最后被优化了?

前几天和一位做企业高管的朋友喝茶,聊起他们公司最近的组织优化。他说到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被优化的名单里,有个让他特别惋惜的年轻人。

“那孩子是部门里最努力的,也绝对是最勤奋的。”他连用了两个“最”字。“每天最早到办公室,最晚下班,周末还经常主动加班。我甚至记得有几次深夜路过他们部门,就他一个人还在工位上埋头苦干。”

“那为什么?”我问。

“因为整整半年,他都在错误的方向上拼命努力。”朋友叹了口气,“领导要的是打开南方市场的突破口,他却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完善市场的报表美观度上。你不能说他没干工作,他做的报表确实是全公司最漂亮的。但很遗憾,这并非公司的核心诉求。”

听完这个情况,我也深感叹息:这其实是当下无数职场人的缩影,我们被“努力就会成功”的价值观教育长大,相信汗水是唯一的筹码,直到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才发现:这个世界奖励的从来不是最辛苦的人,而是贡献了最关键价值的人。

我也想起自己刚毕业那几年,何尝不是这样?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感觉自己像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一样,却始终在原地打转。直到后来经历了足够多的毒打,我才恍然大悟:职场如战场,机枪手式的勤奋,远不如狙击手式的精准来得有效。很多人拼命工作,却依然平庸?差的不是勤奋,而是“狙击手思维”!

二、什么是狙击手思维?

说起这个思维模式,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在战场上,是一个端着机枪四处扫射的士兵更有价值,还是一个潜伏数日只为一枪毙敌人核心成员的狙击手更有价值?

答案不言而喻:盲目扫射不如精准狙击!

那么,什么是狙击手思维呢?在我看来,它本质上是一套关于“如何用有限精力撬动最大回报”的哲学和方法论,与传统工作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

机枪手思维: 追求火力覆盖,信奉“量变引起质变”,特点是持续输出,广泛扫射,期待流弹能偶尔命中目标。狙击手思维: 追求精准打击,信奉“选择大于努力”,特点是长期潜伏,静心瞄准,确保一击必中核心目标。

具体来说,狙击手思维包含三个内容:

第一、找准目标。 狙击手从不胡乱开枪,他清楚地知道谁才是值得消耗那颗宝贵子弹的目标。在职场上,这意味着你要具备识别关键任务、洞察核心需求的能力。

第二、精确瞄准。 为了那一颗子弹,狙击手需要测算风速、距离,考虑湿度、温度,调整呼吸节奏。对应到工作中,就是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分析和规划,确保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路径上。

第三、一击必中。 狙击手的价值,最终是通过那颗精准命中目标的子弹来体现的。在职场中,这意味着你要把关键资源投入到能够产生最大价值的地方,用压倒性的成果证明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们公司的销冠,他有个让大家都费解的习惯:他每个月只重点跟进不超过3个客户。在其他销售一天打几十个电话、每周拜访十几家客户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办公室里,研究那区区几个客户的资料。

他研究什么?研究客户的业务痛点、决策流程、关键决策人的背景甚至性格特点、竞争对手在他们那里的进展等等。用他的话说:“我要等到我最懂他的那一天,才去见他。”

结果呢?他每年的成交客户数量不是最多的,但单个项目的平均金额却是全公司最高的,而且很多都是行业内的标杆项目。这就是典型的狙击手思维——不做最多的事,只做最值的事。

三、不要太相信勤奋了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高效率地做一件根本不该做的事更无用的了。”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都陷入了以下三个典型的“伪勤奋”误区:

误区: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这是最普遍,也最致命的一点:很多人宁愿每天花12个小时去执行那些不用动脑的重复性工作,也不愿意花1个小时去思考:我工作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我现在做的事情,和目标之间是最短路径吗?

就像我朋友公司那个年轻人,他把“做报表”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却忘了思考“为什么要做报表”这个更本质的问题。在错误的战场上,哪怕你赢得每一场局部战役,也改变不了整个战争失败的结局。

误区二:将“忙碌”等同于“价值”这是职场中最经典的认知误区:我们潜意识里总觉得,只要我看起来足够忙,待在办公室的时间足够长,就能证明我的价值,于是,“加班文化”成了一种无声的表演。

但真相是残酷的:公司为你支付的报酬,永远只与你创造的价值挂钩,而非你消耗的时间。 当你把“我很忙”当作护身符时,它恰恰可能是在掩盖你“产出有限”这个事实。

误区三:追求数量的堆砌,而非质量的突破我曾经带过一个下属,他每周的工作周报都能写几千字,密密麻麻地罗列了他这一周联系了多少客户,整理了多少资料,参加了多少会议,初看之下,确实“战绩斐然”。但当我问他:“你联系的客户中,有多少表达了明确的合作意向?你整理的资料,有多少形成了可供复用的知识库?你参加的会议,有多少形成了关键决策?”他顿时哑口无言。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当你无法用一件足够有分量的成果来证明自己时,你就会倾向于用无数件琐碎的小事来堆砌自己的“辛苦感”。

四、如何培养这样的思维模式呢?

那么,具体该如何培养这种思维呢?根据我这些年的实践,我认为需要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转变:

1、比做事更重要的,是选对事

这是所有努力的前提,在职场中,你的目标通常由三个要素构成:

公司的核心利益: 任何一家公司,在任何阶段,都有自己的核心命脉。它可能是营收,可能是用户体验,也可能是技术创新。你要做的,是找到这个核心命脉,然后让自己的一切工作都尽可能地与之对齐。领导的当前痛点: 你的直属领导,是他所在层级压力的承受者。他当前最头疼什么问题?最需要下属在哪个环节帮他分担?找到这个点,你的价值就会被成倍放大。你的能力匹配点: 在选择发力点时,一定要结合你自己的核心能力。选择那个能让你天赋和积累发挥到极致的领域,而不是盲目地去补短板。

我的经验是,每周一早上,不妨先花半小时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周我做的哪一件事,可能对部门或者公司的核心目标产生最大影响?”然后,把你最黄金的时间和精力,优先投入到这件事上。

2 、在行动之前,先完成认知上的碾压

目标找到了,不等于你能打中。狙击手在扣动扳机前,有大量不为人知的工作:测风速、算距离、调瞄具。在职场上,这个过程就是深度思考。

具体来说,你需要这样来做:

看表面之下的需求: 当领导给你布置一个任务时,不要满足于理解任务的表面要求。你要去探究他布置这个任务的背景和动机,他真正想要达成的效果和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他想让你挖口井,但嘴上只说去找点水。思考跨部门的事: 你不能只盯着自己的岗位职责,你要了解你所在的部门在公司整体运作中的位置,你的工作是如何影响上下游的,,全局思考能让你知道,你的努力应该指向哪里,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预判行动路径: 在开始执行前,在脑子里或者纸上把整个任务的执行路径、可能遇到的障碍、需要的资源全部推演一遍。这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你做到一半才发现此路不通,白白浪费精力。

说说我的经验:刚做项目经理时,我总是一接到任务就带着团队往前冲,结果经常在关键时刻卡壳。后来我强迫自己,任何项目启动前,必须拿出完整的三分之一时间来做规划、推演和风险评估,看起来慢了,但整体效率和质量却提升了好几倍。

3、用压倒性的成果,代替无意义的刷屏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见功力的一步:狙击手的价值,最终是通过那颗精准命中目标的子弹来体现的,在公司,你需要把你的工作和成果,也变成最后的成果。

追求极致交付: 对于你选定的关键任务,不要满足于做完,要追求做到极致。你的交付物,应该成为团队内的标杆,让所有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专业水准。学会闭嘴惊艳: 减少日常工作中无效的刷存在感。不要动不动就在群里@全员,不要事无巨细地汇报。把你的沟通频率降下来,但把每一次沟通的信息浓度提上去。确保你每一次开口、每一次提交报告,说的都是经过深度思考的、有分量的内容。抓住关键时刻: 每个项目、每个季度,通常都有那么一两个决定成败的关键节点或汇报场合。你要做的就是像狙击手一样,潜伏,准备,然后在这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给出你的决定性贡献。一次这样的表现,胜过你平时一百次平庸的忙碌。五、具体怎么去做呢

很多人可能会问:道理都懂,但具体到我每天的工作中,该怎么落地呢?如果你感觉自己每天都在盲目努力,不妨从明天开始,做如下改变:

1、重新定义你的工作清单每天开始工作前,不要急着投入具体事务,先用10分钟,把你当天要做的所有事情列出来,然后问自己一个残酷的问题:“如果今天我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任务,哪一件能带来最大的价值?”

找到这个任务,把它标记为你的“今日必杀任务”,然后,把你精力最充沛、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通常是上午)完全分配给这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其他次要任务说“不”,或者将它们批量处理。

2、建立深度思考的仪式感对于那个“今日必杀任务”,在开始执行前,强制自己进行至少15分钟的独立思考,拿出一张白纸,或者在电脑上新建一个文档,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a、这个任务的最终交付物到底是什么?(明确产出标准)

b、做好这个任务的关键节点和潜在风险有哪些?(预见性问题)

c、我如何能用比别人更好的方式完成它?(差异化价值)

这个简单的仪式,能帮你从执行模式切换到思考模式,避免陷入“做得多想得少”的陷阱。

3、打造你的代表作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发现一个规律:人们往往会因为你的某一个杰出作品而记住你、认可你。这个作品可能是一个项目、一份报告,甚至是一次精彩的演讲。

所以,在每一个季度,至少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代表作目标”—做出一件能让别人脱口而出“这件事找他准没错”的成果,为了这个代表作,你可以投入不成比例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它将成为你个人品牌的最佳背书。

后话: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从来不是时间,而是高质量的注意力,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如何分配注意力,却将人分成了不同的价值层级。那些最终脱颖而出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拼命的,而是最懂得“何时开枪、何时潜伏”的人,他们深谙一个道理—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越快反而离目标越远。其实这是一个比较简单,但是很系统化的职场思维模式,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梳理给大家带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