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水乡“绿宝石”,铺就振兴路,大楼社区“水八仙”产业致富见闻

清晨五点半,当初秋的薄雾还笼罩着江苏省泗阳县庄圩乡大楼社区的水塘,十余个身影已经半弯着腰,在齐膝深的水中有节奏地移动。他

清晨五点半,当初秋的薄雾还笼罩着江苏省泗阳县庄圩乡大楼社区的水塘,十余个身影已经半弯着腰,在齐膝深的水中有节奏地移动。他们手持特制竹刀,娴熟地在芡实苞底部划上三下,一颗颗饱满的芡实果便被采摘下来,轻轻放入腰间的网袋中。水面上,一片片硕大的芡实叶片如绿色大伞般铺展,与远处摇曳的茭白、莲藕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农业画卷。

这里是泗阳县庄圩乡大楼社区的“水八仙”种植基地,一个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这片曾经的传统农耕区,社区主任周业传带领村民探索出一条资源禀赋与种植习惯相结合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让“水八仙”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八仙”。

因地制宜,找准产业振兴“金钥匙”

庄圩乡大楼社区地处淮沭河边,水网密布,土壤肥沃,具有种植水生蔬菜的传统和天然优势。然而,多年来,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效益低,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周业传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多方考察和专家论证,我们发现‘水八仙’作物非常适合本地的水土气候条件,而且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可观。”

所谓“水八仙”,是指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蒲菜、菱角八种水生蔬菜,在江南水乡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周业传看准这一特色产业,开始在全社区推广规模化种植。

初期推广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农户担心技术不过关、销路没保障,持观望态度。周业传没有气馁,而是带头示范,率先种植了85亩芡实和茭白,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当年,他的试验田亩均收益达到传统农作物的三倍以上,实实在在的效益让村民们心动不已。

合作社模式,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为破解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周业传亲自牵头联合成立了“水八仙”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极大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时,合作社还建起了初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过去自己种茭白,最怕市场行情波动,有时候辛辛苦苦种出来却卖不上价。”合作社社员王大爷边整理刚采摘的茭白边说,“现在加入了合作社,有保底收购价,还有年终分红,心里踏实多了。”

更令人称道的是,合作社专门吸纳低收入家庭有劳动能力者到基地务工,解决了社区百余户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据统计,每户年可增收7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匠心种植,传统与现代交融

“水八仙”种植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以芡实为例,采摘时需要准确把握成熟度,手法要轻巧,既要保证果实完整,又不能伤及植株。

“采摘芡实是个技术活,竹刀划的力度和角度都有讲究。”正在水塘中忙碌的吕德国告诉记者,“我们经过专门培训,现在都是熟练工了,一天能采一百多斤。”

合作社注重传统种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既保留人工采摘的精细,又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基地安装了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温、pH值、溶氧量等指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

在加工基地,新购置的清洗、分选、包装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刚刚采摘的芡实经过初步加工后,将被发往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场,部分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效益倍增

“水八仙”产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生态产业。大面积水生植物的种植,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这些水生作物就像天然的水质净化器。”周业传指着连片的水面介绍,“它们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度繁殖,提高水体透明度。”

生态改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今,基地水域中鱼虾数量明显增多,还吸引了多种鸟类前来栖息,形成了“水上有植物、水中有鱼虾、空中有飞鸟”的良性生态系统。

合作社正在规划发展观光农业,建设“水八仙”主题生态园,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水生蔬菜宴,感受水乡风情。“我们要让‘水八仙’不仅好吃,更好玩,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周业传对未来充满期待。

乡村振兴,幸福生活踏水来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工人们陆续上岸,虽然疲惫,但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加工基地里,刚刚运送来的新鲜芡实正在被分拣、清洗、包装,明天一早将发往外地市场。

低收入户赵阿姨边清点着当天的工资边笑着说:“以前就靠几亩地维持生活,供孩子上学都困难。现在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加上土地流转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周业传告诉记者,接下来合作社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深加工设备,开发芡实粉、藕粉、速冻水芹等产品,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同时打造自有品牌,申请地理标志认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庄圩乡大楼社区的“水八仙”产业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微观缩影。这里没有大拆大建,没有盲目引进工业项目,而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尊重农民种植习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水塘中,一片片茭白在微风中摇曳,一株株芡实如绿色大伞般铺满水面,采藕人弯腰忙碌的身影倒映水中。这碧绿的画面,不仅是美丽的田园风景,更是充满希望的富民图景。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周业传说,“我们找到了‘水八仙’这个金疙瘩,就要把它打磨成乡村振兴的‘绿宝石’,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过上好日子。”

暮色渐浓,水塘恢复了宁静,只有偶尔的蛙声虫鸣。明天拂晓,这里又将上演繁忙的采收场景。一颗颗“水八仙”果实,正带着农民们的希望和梦想,走出水乡,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讲述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赵金雷)

编辑:苗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