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这个无人驾驶出租车最近怎么样了。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以前在新闻里、在电影里看到的“未来科技”,现在已经悄悄地开到了不少城市的街头巷尾。它最近的状态,简单说就是:地盘越来越大,坐的人越来越多,但争议和麻烦也一直没停过。
1. 地盘扩张:不再是北上广深的专属

以前觉得无人驾驶出租车特别高大上,只在武汉、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有。但现在你再去看看,重庆、深圳、 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都已经能看到萝卜快跑车队的身影了。
它们就跟“打地鼠”游戏似的,时不时就宣布在一个新城市开跑。这意味着技术更成熟了,政府也更愿意放行了。说不定哪天你下楼买个煎饼果子,就能看见一辆头顶着“小帽子”(激光雷达)的车悄无声息地从你身边滑过,里面司机位还没人!
2. 体验的人多了:从“围观”到“真香”
最开始,大家是看个新鲜,胆子大的人才敢去坐。现在呢?在很多开通了的区域,它已经成了不少人日常出行的选择之一。
为啥?主要是便宜,甚至免费! 萝卜快跑经常发各种优惠券,有时候几块钱甚至不要钱就能坐一次,比打出租车和网约车便宜太多了。对于上班通勤、短途出门的人来说,吸引力巨大。

坐过的很多人反馈说:“车开得比人还稳当。” 它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加塞、不路怒,遇到行人老远就减速让行。一开始有人觉得它“太怂”,但坐久了反而觉得这种“怂”带来了安全感。
3. 麻烦不断:成了新一代“马路公敌”
这大概是萝卜快跑目前最头疼的事了。它火出圈,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技术多牛,而是因为“造成拥堵”。
网上有很多这样的视频:在一个复杂的路口,萝卜快跑的车因为对某个情况“判断不准”(比如路边突然冒出来的行人、施工路障、或者不守交规的电瓶车),它就选择了一个最保险的做法——原地刹车,或者以极慢的速度蠕动。
这一下可就惨了,后面排了一长串车,喇叭震天响。司机们气得直瞪眼,给它起了个外号叫 “移动路障” 。普通人看这些视频是当乐子,但对于交通管理者和发展商来说,这可是个大难题。怎么让AI司机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同时,也能像人类老司机一样“灵活”地处理复杂路况,是它们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

4. 抢了谁的饭碗?出租车司机不干了
这个是最现实、最激烈的矛盾。你想想,你是一个开了十几年出租车的老师傅,风里来雨里去,现在突然来了一堆不用休息、不用工资、还经常打折的机器人跟你抢生意,你急不急?
所以,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出租车司机集体抵制萝卜快跑的情况,甚至有过激行为。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和经济问题。怎么平衡新技术和传统就业,需要很高的智慧。
总结一下:
现在的萝卜快跑,就像一个刚拿了驾照、理论知识满分但实战经验不足的“状元”。它规矩、便宜、覆盖广,正在飞快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但它也“懵”,面对中国特色的复杂路况,会“死机”,会“卡壳”,惹得其他司机和传统从业者很不满。
所以,它现在正处在一个 “快速扩张”和“解决麻烦”齐头并进的阶段。一边拼命开新城,一边拼命升级算法,想让AI司机变得更“老练”。
总之,无人驾驶这玩意儿,再也不是遥远的概念了。它已经实实在在地跑在我们身边,带着它所有的优点和槽点,闯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下次如果你在街上看到它,不妨试试看,感受一下这个“未来”到底靠不靠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