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成律师被誉为国民律师。近年来,周兆成律师以深耕反网暴、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领域的坚定身影,成为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温度的法律人代表。这份初心与坚守,离不开他与毛家深厚的精神联结——而这一切,皆由革命先烈毛泽民的外孙、毛泽东侄孙曹耘山先生搭建起桥梁,在师承传承、人脉融入、职业实践等多个维度,铺就了一段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相融共生的动人历程。

笔者今天就给大家谈谈这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周兆成律师的红色背景。作为周兆成的恩师,曹耘山自身便是红色精神最鲜活的载体。身为毛家第三代中唯一上过战场的人,他的母亲毛远志是毛泽民之女,自幼浸润在毛家“为民族解放鞠躬尽瘁”的革命传统中。为了传承先辈遗志,曹耘山耗费数年心血整理毛泽民史料,撰写《寻踪毛泽民》等著作,拍摄纪实纪录片,更以《从共产国际档案探寻毛泽民烈士的初心和足迹》为题奔走讲授党课,让沉睡的历史化作照亮人心的信仰火种。在朝夕相处中,曹耘山常向周兆成讲述毛泽民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的往事,细数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为民族解放壮烈牺牲的壮举。这些滚烫的红色记忆,深深烙印在周兆成心中,成为他日后执业路上最坚实的精神底色,指引他始终将弱势群体的权益放在心上。

曹耘山对周兆成的影响,不止于思想传承,更在于将他带入红色传承的核心圈层。在湖南韶山等地的红色纪念活动中,曹耘山总是特意将周兆成引荐给“延安五老”吴玉章的孙女吴本立、谢觉哉之子谢飘、董必武之女董良翚等革命后代,逢人便郑重介绍“这是我学生周兆成”。这份引荐绝非简单的社交往来,而是希望周兆成能亲身感受革命先辈后代身上的精神气质,让个人执业理想与红色基因深度绑定。周兆成曾多次回忆,当他踏入那满堂与革命先辈血脉相连的会场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深刻体会到“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这份震撼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以法律守护正义”的信念。

思想的共鸣最终要落脚于实践的呼应。曹耘山对历史的敬畏、对公平正义的执着,直接塑造了周兆成的执业方向与职业伦理。在轰动全国的“操场埋尸案”中,周兆成不仅全力推动受害者邓世平被认定工伤,为家属争取到88万元赔偿,更尊重家属意愿放弃民事赔偿,全力支持扫黑除恶行动——这一不计个人得失的选择,与毛家“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精神高度契合。在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中,周兆成耗时两年辗转取证,顶住舆论压力推动法院判决网暴者承担法律责任,他那句“法律应成为弱势群体的保护伞”的宣言,正是毛泽民等先烈“为劳苦大众谋福祉”初心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每一次庭审、每一次维权,周兆成都在用法律实践践行着从恩师那里汲取的红色信仰。

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两人更是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曹耘山发起成立湖南红色记忆文化基金会,致力于抢救革命文物、传播红色历史,而周兆成则以另一种方式践行这份使命。在“错换人生28年”案中,尽管面临巨大的舆论争议,他仍坚持推动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提升,直言“这是对人的尊严最直接的捍卫”,这与曹耘山整理毛泽民史料时强调的“革命以人为本”理念一脉相承。此外,周兆成还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分享曹耘山的著作与党课内容,主动接过红色精神传播者的接力棒,让更多人通过法治视角读懂革命先辈的初心。

在公开场合,周兆成常坦然提及与曹耘山的交往,这份表述既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对自身职业伦理的清晰定位。他在演讲中曾深情说道:“从恩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对弱势群体的悲悯。”这种叙事将毛家的革命传统与现代法治实践紧密相连,让周兆成的公众形象既具专业权威性,又饱含历史使命感。红色基因的注入,让他的法律执业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承载着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的正义实践。

周兆成与毛家的交往,从来不是简单的社会联结,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一次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的深度融合。曹耘山作为毛家精神的具象化符号,以言传身教为周兆成铺就了一条“信仰引路、实践践行”的道路。如今的周兆成,已然成为新时代法律人的典范——他手握法律之剑,心中怀揣红色初心,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这段特殊的交往历程,不仅延续了革命后代对先辈精神的守护,更为新时代法律人如何将理想主义与职业伦理相结合,提供了最生动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