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股权转让中,买卖双方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风险?

在商业交易中,股权转让看似是资产流转的便捷通道,实则暗藏重重风险。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一旦踏入这片 “雷区”,稍有不慎就

在商业交易中,股权转让看似是资产流转的便捷通道,实则暗藏重重风险。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一旦踏入这片 “雷区”,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法律纠纷与经济损失的泥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股权转让过程中买卖双方可能遭遇的风险,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你的财富交易筑牢安全防线。

一、卖方风险:新公司法下,股权卖出≠责任清零

在新《公司法》实施前,股权交易相对简单,卖方只要不违反合同约定,股权出手后基本就能与后续风波 “划清界限”。然而,新《公司法》第88条的出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明确了两类历史股东的责任,让股权交易的 “售后风险” 不容忽视。

(一)认缴期限未到期,转让股权也难逃责任

当公司注册资本认缴期限尚未届满,原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就转让股权,一旦公司陷入债务危机,且后续股东也无力出资时,债权人有权要求历史股东在未实缴出资范围内,继续履行出资义务。这种历史股东的补充责任,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因公司债务问题而被引爆。

(二)认缴期限已到期,转让股权需承担连带责任

若公司注册资本认缴期限已届满,原股东不仅未出资,还转让了股权,在公司无法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卖股权的历史股东需要和现任股东一起,在未实缴出资范围内,对公司不能清偿的债务承担连带出资责任。此时,股权的转让不再是责任的终结,反而可能成为麻烦的开端。

卖方风险防控建议:

想要彻底规避风险,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转让股权前,履行出资义务。若无法做到,要么暂时搁置股权转让计划,要么通过正规手续注销公司,切不可心存侥幸,草率转让股权。

二、买方风险:三大 “陷阱”,每一个都可能让你血本无归

相较于卖方,买方在股权转让中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多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一)隐形债务与担保:藏在暗处的 “经济黑洞”

当买方购入较高比例股权,试图掌控公司时,通常会进行审计和尽职调查。但比较麻烦的是,审计和尽调往往难以发现内账上的借款和担保情况。例如,大股东以公司名义借款,资金却未入账,直接流入个人腰包。这类隐形债务最终仍需公司承担,而买方即便以公司名义追责,面对早已 “精心布局” 的大股东,追回欠款也常常是难上加难。

(二)出资责任继承:别让一份股权让你掏两份钱

股东的核心义务是出资,而这一义务会随着股权转让一并转移给受让方。无论历史股东如何承担责任,作为现股东的买方都无法置身事外。如果在交易时未充分考虑这一点,不仅前期购买股权花了钱,后续还需履行出资义务,无疑是为一份股权付出了双倍代价。因此,在核定股权转让价格时,必须将出资责任纳入考量,算清这笔经济账。

(三)合同目的落空:别让 “理想股权” 变成 “烫手山芋”

购买股权往往是看中了公司背后的特定价值,如资质、技术、知识产权、市场渠道等。若在股权转让协议中未明确约定合同目的,一旦股权完成变更,才发现公司不具备自己想要的核心要素,此时再以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为由解除合同,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障碍。因此,在签订协议时,务必清晰写明购买股权的核心诉求,为自己的权益加上一道 “保险锁”。

买方风险防控建议:

股权交易前,务必做好全面的审计与尽职调查,在股权交割前,要求出让方完成实缴出资,并进行减资程序,以此挖掘潜在债权人。同时,股权交割和款项支付最好采用分批进行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避免出现问题后陷入被动局面。

股权转让绝非简单的资产交易,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只有充分了解风险,提前做好防控措施,才能在这场交易中全身而退,守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