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晚我又在办公室里熬到凌晨两点,桌上摊着一堆申报材料,眼睛都快花了。刚改完一版论文摘要,就接到通知,说上次的表被退回了,因为“格式不对”。我揉揉太阳穴,想起隔壁科室的李哥,前几天还跟我一起加班呢,结果他悄无声息地就升了副高。工资单上多出一大截,我却还在这儿原地打转。心想,这职称评定不就那些东西吗?论文、项目、年限够了就行呗。我当时觉得,只要卷起袖子多干活,多攒点成绩,机会总会来的。

可慢慢地,我开始觉得不对劲。去年我们系统里五个报名中级的,只有两个过了。别人说那是运气,我不信。去参加某市的中级职称评审会时,我特意溜进去旁听。现场那些专家坐成一排,桌上堆着厚厚的材料本子。他们翻得飞快,有时候就瞄一眼封面,就搁一边了。有一个申报者的卷宗,他们讨论了半天,不是因为内容多牛,而是因为里面夹了份推荐信,写得特别到位,来自业内大佬。另一个被刷的,材料齐全,但专家们低声嘀咕,说“看着像模板套的,没灵魂”。我坐在后排,听着听着脊背发凉。原来不是光堆数据那么简单。
还有一次,听朋友讲起一个小学老师的事。她连续三年报职称,每次材料都退回来。第一年说缺证明,第二年说经验描述太泛,第三年干脆说“整体不够突出”。她平时课上得挺好,学生家长都夸,可申报时总卡在那些细枝末节上。朋友说,她后来才知道,是没找对人帮着把关材料,写得太死板了,像流水账。

再深挖下去,我发现真正要紧的,不是那些明面上的要求。记得一个在三甲医院的医生哥们儿,评正高时栽了跟头。他的论文发了不少,临床经验也足,表面看没毛病。可事后他打听出来,隐性原因是评审组里有人认识他的竞争对手,那人关系硬,材料里隐约透出点“背景”。医生哥们儿说,他当时气得想砸东西,但冷静下来想想,职称这事儿,本质上就是人评人。不是机器扫描,是活生生的人在看你的故事。你得让他们觉得,你不光干了活,还得是那种能融入圈子的活。去年全省通过率不到三成,好多人卡在面试环节,不是专业不行,而是没抓住评审的“心”。他们想看到的,是你怎么证明自己是他们认可的那一类人。

现在我明白了。申报不再是简单攒材料了。每次坐下来准备,我最先想的不是文件清单,而是坐在评审桌后面的那几位,他们在看什么。他们的眼神,会在哪一页停留,会不会因为一句话就点头。说到底,职称不是奖杯,是人情世故的镜像。震惊吗?反正我当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