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吃食里,埋着闯关东的年轮。
1829年边福创老边饺子,骨汤和面擀出半透皮,
虾油调馅咬开冒鲜,这方子记在地方饮食志里,传了六代没走样。
零下二十度的冬夜,铜锅沿凝着白霜,缸里腌足九十天的酸菜,吸饱五花肉的油香。
就着冻梨——泡凉水里炸开冰壳,酸凉渗进热乎气,是老沈阳人抗寒的实在。
如今西塔冷面还飘着芝麻香,老馆子仍守“一煮二蒸三煎”的饺子经。
饮食里的变迁,从来没丢过沈阳人的实在劲儿,一口下去,都是日子的温度。
1982年由山东闯关东的张久礼老人创立。
他坚持七道古法工序:选活鸡、
涂饴糖、油炸、卤制,配沙仁、肉蔻等中草药,不掺添加剂。
鸡色金黄似“镀了层太阳”,肉烂而形不散,手一抖就“骨肉分离”,
咸香透骨,连骨头都“嗦啰得有滋有味”。
老沈阳人直呼:“这烧鸡,老鼻子香了!
”1997年官宣“风味名品”,妥妥的“沈阳味道担当”!
1988年由“北方糖魁”林瑞丰创制,源自其1941年沈阳“庆丰糖坊”的半软奶糖。
糖身外硬内软,咬开“咔嚓”脆响,奶香裹着花生碎“贼拉香”,甜而不腻,
像极了东北人直爽又温情的性子。
这糖曾创下1990年亚运会5天售32吨的纪录,
蓝白格糖纸印着林老头像,成了沈阳人过年必摆的“甜味仪式”。
如今虽口味翻新,但老炮儿们仍认准那口原味,
那是穿越时代的“家乡味”,咬一口,甜到心尖儿。
1952年诞于沈阳西塔朝鲜族聚居区。
现压工艺入沈阳市级非遗,“中华老字号”的招牌比故宫红墙更扛岁月。
它不靠花哨配料,全凭现压荞麦面在冰镇牛骨汤里“站直了”,
咬下去“咯吱”一声,是荞麦香混着冰碴子的脆爽,
咸口汤底用牛骨熬足六小时,甜口则添梨汁调出清冽,像东北人直来直去的性子。
这碗面最邪乎的是“反季节吃法”:
三九天端碗冰面,凉到胃里却暖了心;
三伏天嗦口冷汤,暑气瞬间散成烟。
源起契丹大辽国,千年熬煮史藏于《北客置酒》诗卷。
选用东北绵羊,柴火慢炖六时辰,
汤色奶白如脂,鲜而不膻,香而不腻,堪称“东北第一汤”。
本地人讲究“文喝武喝”:
春配野菜“文”养,夏蘸生蒜“武”汗,冬搭手把肉暖身。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羊肉补元阳,康平人更添锶泉苏打水,
熬出“鲜掉眉毛”的滋味,2017年已获国家地理标识,
成沈阳必打卡的“烟火味”。
起源可溯至清朝贝勒府厨子分食边角料予乞儿的善举,
后经1950年南塔禽香饭店标准化,成为“鸡架之城”的味觉图腾。
其骨多肉少,需“嗦勒”慢享,恰似沈阳人直爽性格下的细腻生活哲学。
烤、炸、煮、熏十八般做法,焦糖烤派甜辣脆爽,
抻面配鸡架加老雪,是工人下岗潮中“穷讲究”的生存智慧。
如今,年消耗3亿只的鸡架,不仅是“辽宁十大名小吃”,
更承载着工业老城的烟火气,
啃的是骨头,嚼的是“把苦难酿成甜”的韧劲。
沈阳人的“老味儿记忆”,始于1920年海城火神庙街。
创始人毛青山以“山”字立号,用猪牛鸳鸯馅配十种香料熬汁煨制,
1939年迁沈阳后,成了关东风味的活化石。
这饼皮薄如纸却韧劲十足,咬开外皮“咔嚓”脆响,
内馅鲜嫩爆汁,韭菜青翠、甘蓝清甜,蘸蒜泥辣椒油,辣得直吸溜却停不下嘴,
是沈阳人小时候偷摸攒钱也要买的“奢侈品”。
如今它不仅是沈阳八大小吃,更活成城市符号。
这清朝光绪年间的老味道,得从北门里金家烧饼铺说起,
生意惨淡的中秋,店主用铜钱换牛肉,将烧饼面擀薄包馅,
一折一叠成“回头”状,恰逢差人进店尝鲜,直呼“老鼻子香了”,送往馆驿后名震全城。
如今这金黄酥脆的“回头”,皮薄如纸却韧劲十足,咬开瞬间,
牛肉元葱的鲜香混着油香在嘴里炸开,外焦里嫩的口感,像极了东北人的实在劲儿。
作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清真美食的代表,
更藏着老沈阳人“回头客”的念想,
吃过一次,真就忘不了那口。
1913年河北人杨玉田在吉林洮南创制,1950年迁沈后挂“杨家”牌号。
饼如虎皮色,外焦里嫩,筷子挑起能成条,落盘成饼,咬一口“咔嚓”脆响,
里头软乎得直咂嘴,配鸡丝花帽鸡蛋糕,
肉末、海米、元蘑打卤,浇在蒸糕上撒鸡丝,再嗞溜点辣椒油,那叫“贼拉香”!
这饼子,沈阳老字号里“硬核”得很,
一口下去,百年烟火气直窜鼻尖,比东北话还“得劲”!
1829年边福在沈阳小津桥创制。
其“汤煸馅”绝活,猪肉丁煸炒后加骨汤慢煨,皮用猪油烫面,薄如纸却筋道。
侯宝林尝后题“天下第一”,领导人视察时也夸“保持传统风味”。
这饺子,贼拉香!
皮薄馅大,咬开汤汁直冒,鲜得直咂嘴。
现发展出180种馅料,冰花煎饺似雪花,三鲜饺鲜掉眉毛。
2011年入选省级非遗,中街总店日接待超2000人,堪称“饺子界老炮儿”!
始于嘉庆元年。
马春推着独轮车沿街叫卖,道光八年其子马广元挂牌开店,
左宝贵修城时特批留店,这“一壶一两一叙”的老规矩,如今还在小北门飘着热气。
皮薄如纸,形似石榴,咬开汤汁飙溅,牛三叉、紫盖肉馅裹着“墒水”工艺,
清水浸煨的鲜嫩,比南方糯米烧麦多了股子北方的豪爽劲儿。
这烧麦是沈阳人的“晨钟”,老饕们必配碗羊汤,鲜得人直咂舌。
2006年评了“中华老字号”,
2011年制法进省级非遗,如今第五代传人马继亭还在守着这口老味道。
别看它“其貌不扬”,可藏着200年的烟火气,
是沈阳人骨子里的“家乡味”。
所以,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沈阳。
去老店里坐坐,吃一口热腾腾的饺子,嗦一碗香喷喷的鸡架,
让那些扎实的、滚烫的、甜暖的滋味,顺着舌尖,一直落到心里。
那不是一顿饭,那是一段日子,是一座城的真心实意。
你准备好,去尝尝沈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