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缅甸有多难打?元朝打了 30 年,最终靠 “间接统治” 稳住了局面

公元 1283 年,刚刚拿下占城(今越南南部)的元军还没来得及休整,忽必烈的一道圣旨就传遍了西南军营:挥师西进,征服缅国

公元 1283 年,刚刚拿下占城(今越南南部)的元军还没来得及休整,忽必烈的一道圣旨就传遍了西南军营:挥师西进,征服缅国!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顺理成章的远征,竟然断断续续打了近 30 年,成为元朝对外战争中最漫长的拉锯战。元军铁骑能踏平欧洲平原,却在东南亚的热带丛林里屡屡碰壁,最终没能彻底拿下缅甸,这场 “未成功” 的战争,却悄悄改变了西南边疆和中缅交流的格局。

事情的开端,是一场外交命案引发的连锁反应。早在 1271 年,忽必烈刚建立元朝,就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缅甸蒲甘王朝的国王,想让他归附称臣。可缅王自恃有大象军团和丛林天险,根本不把元朝放在眼里,更过分的是,因为元使不肯脱马靴晋见,直接下令把人杀了。消息传回大都,忽必烈龙颜大怒,但当时正忙着攻打南宋,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等到 1283 年占城被攻破,元朝在东南亚有了落脚点,征服缅甸的计划终于提上日程 —— 既为了报复杀使之仇,更想打通西南通往印度洋的商路。

战争一开始,元军打得顺风顺水。毕竟是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再加上刚刚征服占城的士气正盛,很快就突破了缅甸北部的防线。1284 年,元军水陆并进,一举攻破了缅甸重镇江头城(今缅甸蛮莫县),招降了附近 350 多个村寨、三万多户百姓。城里的景象让元军将士大开眼界:到处是贩卖红宝石、玛瑙的商铺,还有来自印度、波斯的商人,这里早就成了东南亚的商贸枢纽。可就在元军准备乘胜南下直捣蒲甘王城时,麻烦来了 —— 热带的酷暑和瘟疫开始蔓延,士兵们纷纷病倒,再加上丛林里道路崎岖,粮草补给根本跟不上。主帅纳速剌丁没办法,只能带着大军撤回云南,第一次远征草草收场。

接下来的十几年,双方陷入了反复的拉锯战。1287 年,元朝再次出兵,这一次直接打到了蒲甘王城脚下,缅王吓得逃进了深山,蒲甘王朝彻底瓦解。可元军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缅甸内部就乱了套:缅王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自相残杀,各地土司也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一个个割据势力。元军虽然占领了北部大片土地,但面对分散的反抗力量和复杂的丛林地形,根本无力全面控制。更头疼的是,这些土司特别擅长打游击战,元军一来就躲进深山,元军一走就出来骚扰,让蒙古铁骑的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有一次,元军在木连城围攻叛军,打了好几个月都没攻破,最后反而被对方用重金贿赂了将领,以 “天气太热” 为由撤了兵。

这场战争的高点,出现在 1300 年的平叛之战。当时缅甸权臣阿散哥杀了缅王,还杀害了元朝派驻的官员,元成宗大怒,派大军南下讨伐。这一次元军准备充分,不仅带上了擅长山地作战的西南土司军队,还制定了长期驻守的计划。可没想到,战争刚打响,西南地区的土司就因为不堪忍受粮草摊派发动了起义,元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回平叛。经此一役,元朝终于意识到,彻底征服缅甸根本不现实 —— 距离太远、地形太复杂,再加上常年战争耗费巨大,国库都快被掏空了。正如《元史》里记载的,这场打了近 30 年的战争,“未尝有尺土一民之益,计其所费,可胜言哉”。

转折发生在 1303 年,元朝主动停止了大规模征伐。此时的缅甸已经分裂成多个土司政权,每个都向元朝称臣纳贡,名义上成为元朝的藩属国。元朝也顺水推舟,在缅甸北部设立了宣慰司,任命当地土司为官,只要他们按时朝贡、不搞叛乱,就不干涉内部事务。这种 “间接统治” 的方式,反而让西南边疆稳定了下来。之前被元军占领的江头城,成了中缅贸易的核心据点,数万中国商人在这里定居,大家开采银矿、贩卖珠宝,把中原的丝绸、茶叶和缅甸的棉花、宝石互相转运,生意做得热火朝天。

战争最后,看似是元朝 “未竟全功”,没能彻底征服缅甸,但实际上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近 30 年的战争,虽然没能让缅甸成为元朝的行省,但却让西南边疆的土司们彻底臣服,元朝的统治范围稳固地扩展到了今天的云南德宏、盈江一带。更重要的是,战争打通了西南丝绸之路,中原的农耕技术、冶铁工艺传到了缅甸,让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而缅甸的珠宝、棉花,甚至从欧洲传来的西洋布,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成了贵族富商追捧的稀罕物。就连民族融合也悄然发生。

回望这场跨越近 30 年的战争,元朝虽然没能实现 “彻底征服” 的初衷,却在无意间巩固了西南边疆,促进了中原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