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三更,沈家大小姐玉娘攥着绢帕,耳听得墙外传来三声鹧鸪啼——这是与书生柳明远约定的暗号。谁曾想,这次翻墙而入的并非那个俊秀书生,而是一个浑身酒气的黑影。当那双带着老茧的手捂住她惊呼的唇时,指甲缝里残留成了日后最致命的证据。
玉娘与柳明远的私情始于去岁端阳。沈老爷携女观龙舟时,一阵风掀翻帷帽,恰被岸旁吟诗的柳生窥见芳容。此后每逢朔望,柳生便借送诗笺之名潜入沈府。直到某个雨夜,替小姐望风的丫鬟春桃发现蹊跷——柳生好友周焕突然频繁邀约饮酒,席间总将话题引向闺阁秘事。

致命之夜弥漫着槐花甜腻的香气。周焕灌醉柳生后,换上同样料子的靛蓝绸衫赴约。黑暗中玉娘触到他腰间冰凉的玉佩,惊觉并非情人常佩的羊脂玉,而是周家祖传的蟠螭纹青玉。挣扎间她抓破对方衣襟,三寸长的绸缎残片深深楔入指甲。更夫梆子响过三声时,绣帕上已沾满少女喉间溢出的鲜血。
苏州知府陈廷谟验尸时,盯着玉娘右手指甲里蜷曲的丝线若有所思。他命人取来柳明远当日所着衣衫——粗布直缀上连一道刮痕也无,而周焕华服左襟赫然缺了块布料。仵作用水银蒸骨法更发现:死者颈骨青黑处与周焕掌纹完全吻合。
公堂上陈知府布下连环局。他先放出"玉娘喉间尚有余温"的假消息,周焕闻言果然下意识摸向腰间——正是玉佩遗失的位置。深夜又差人散布"绣帕上发现血书",果然逮到企图潜入停尸房的周焕。最终一击来自时辰诘问:"子时三刻你既称在酣睡,为何周家仆妇听见踹门声?"
陈知府判决书写得字字千钧:"周焕依律处斩,柳明远虽无杀心,然败德私通致祸,罚其以发妻之礼安葬玉娘。"这既是对枉死少女的告慰,更是对士人风骨的拷问。当柳生扶着黑漆棺木走向祖坟时,围观人群看见棺头那方染血的绣帕——它曾经裹着定情诗,如今成了大明律法与伦理最鲜活的注脚。
"情丝能系同心结,亦能勒断咽喉。"这场悲剧留下的不仅是坟茔前的青石碑,更有苏州府衙门前新立的戒淫碑。那些深夜里翻墙的书生们,总在月光下看见碑文泛着血色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