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您觉得我们现在的基建如何?相信大家都会心一笑,中国基建狂魔的名称岂非浪得虚名。
但是还是有印度网友问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基础设施比印度好?我们不都是发展中国家吗?
其实我觉得其实这个提问除了带一点嫉妒,好像还有一些清醒的痛感。
中国基建厉害众人皆知,不过真正令人震撼的,并非那些穿山跨海的超级工程,而是背后所呈现的一个现实:发展就是果断付诸实施。
新德里可以为一条地铁线路能争论上十年,而中国人用四年就建成了大兴机场,这并非是效率存有差别,而是文明运转逻辑完全不一样。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世界注目,并非由于其多,而是由于其勇。勇在无人栖身之地构建城市,勇在高原冻土上修建铁路,勇为三十年后的将来提前铺就道路,而印度还在为当下哪家的农田被侵占打官司。
2024年,中国高铁里程超4.8万千米,印度首条高铁,即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的那一条线路,原本规划于2024年开通,不过因征地事宜被延迟至2030年,其成本也上涨了20%,这并非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治理能力有所差异。
瞧瞧川藏铁路,它穿越地球上极其复杂的地质带,桥隧比超出80%,施工难度超级大,但它仍旧在推进,为何?因为并非着眼于眼前的经济回报,而是为了国家整合、边疆稳固、战略纵深。中国人修路,修的是不可分割的决心,而印度的基建常常就停滞于划不划算的斟酌上。
我们的空城曾被西方挖苦了好些时光,诸如鄂尔多斯康巴什、贵阳观山湖,空荡荡的街巷成了“过分投资”的代名词,那十年之后?康巴什常住人口超三十万,观山湖区成了贵州数字经济的中心地区,华夏基建的逻辑从来不是有需求才建立,而是“建了才有需求”,这是一种逆向思想,是一种打造未来的主动权。
说到基建,肯定就要谈到资金投入了,印度依靠私人资本,由于政策反复无常、执行不力,外资都撤离了,在过去的5年里,有超过3000家外资企业离开印度市场,其中不少曾参与过基建项目,若没有稳定的制度信用,有谁会投资一百亿美元去建设高铁?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非为了让GDP数字好看,而是为拥有控制力、动员力、整合力。修筑一条进藏的公路,不单单是为运输,更是为彰显主权;建造一个偏远之地的5G基站,不只是为通讯,而是为国家治理无盲区,而印度根本没有把基建当作国家权力延伸的想法。
印度的窘境在于把基建视作经济项目而非国家工程,所以处处权衡成本、核算回报、顾虑民意,最后一事无成,民主原本是优势,可要是沦为拖沓的托词,就成了发展的桎梏,真正的民主应当服务民众福祉,不能充当阻碍进步的遮羞布。
有位印度学者曾暗自感叹:“我们开会时,中国人在绘图;我们绘图时,中国人在施工;我们施工时,中国人已在运营。”
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真实状况,发展没有停歇之际,历史不会等候那些迟疑之人,中国用了三十年构建起世界上极其浩大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印度却还在那边争辩要不要建。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颇为简单,一个国家能行至多远,并非取决于其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在于能否做出决定并坚定执行,中国达成了,印度尚未达成,这并非命运使然,而是选择所致。
如果喜欢,记得点个关注,点个赞,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