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芬太尼危机:谁的罪孽?谁的阴谋?

“ 10月30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向随行记者透露了中美韩国会谈达成的部分成果,包括美方将把针对中国商品的“芬太尼

10月30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向随行记者透露了中美韩国会谈达成的部分成果,包括美方将把针对中国商品的“芬太尼关税”从20%降至10%。

为何美国人近几年一直揪着芬太尼问题不放?是借口,是阴谋,还是真的深陷危机之中?

01— 芬太尼给美国造成了怎样的危机?

芬太尼危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

这场危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负面影响。

芬太尼滥用:致惊人的死亡率

芬太尼及其类似物近年来已成为美国药物过量死亡的首要原因。

美国每年有超过 7 万人死于芬太尼相关的药物过量,这一数字超过了枪支暴力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且比例仍在上升。

芬太尼危机导致美国巨大的社会及经济问题

巨大的经济损失

芬太尼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且仍在持续恶化。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EA)的报告显示,阿片类药物危机(主要由芬太尼驱动)在2023年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2.7 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 9.7%。

这些损失包括药物滥用导致的过早死亡和失业,造成劳动力市场生产力下降; 紧急治疗、长期康复治疗和精神健康服务的巨大开支;造成相关美国执法、监狱和法院系统的开支增加。

社区崩塌与公共安全恶化

芬太尼危机导致数百万美国家庭破裂,大量儿童因父母药物滥用而被剥夺监护权,成为“孤儿”。

芬太尼滥用导致街头犯罪、无家可归问题加剧,许多城市出现了“行尸走肉”般的景象,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宜居性和公共安全。危机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例如西弗吉尼亚州等受经济衰退影响严重的地区,其死亡率高出其他地区数十倍 。

芬太尼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是被高度政治化,成为影响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

国内政治问题:政治化与边境安全

•政治工具: 芬太尼危机被两党高度政治化,成为互相攻击和争取选票的工具。政客们常常将芬太尼问题归咎于对手的政策失误。

•边境安全议题: 芬太尼的走私主要通过美墨边境,这使得芬太尼问题与边境安全、移民政策紧密挂钩,成为美国国内关于边境管制的辩论焦点。

国际关系问题:外交施压与贸易摩擦

•对华关系: 美国政府将芬太尼问题与中国联系起来,指责中国是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主要来源。这成为中美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被用作贸易施压的工具(如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尽管中国已对芬太尼类物质实行整类列管。

•对墨关系: 美国长期向墨西哥施压,要求其加大力度打击贩毒集团和芬太尼生产,这使得芬太尼问题成为美墨双边关系中的一个敏感议题。

02— 芬太尼到底是什么?

芬太尼(Fentanyl)是一种合成阿片类药物,最初在1960年代被开发用于临床麻醉和剧烈疼痛的治疗。

其本质是通过与人体内的阿片受体结合发挥镇痛作用,且药效极强,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50至100倍,约为海洛因的30至50倍。仅 2 毫克的非法芬太尼(相当于几粒沙子的大小)就可能对非耐受者造成过量死亡。

在非法市场上,芬太尼通常以粉末形式存在,常被掺入海洛因、可卡因、甲基苯丙胺等其他毒品中,或被压制成假冒的处方药(如假冒的羟考酮),这使得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极易过量。

03— 美国芬太尼危机是谁造成的?

芬太尼问题能够在短短几年内成为美国重大社会危机,造成巨大损失。其根源在于美国有远大于其它国家地区的药物滥用人群,特别是阿片类药物成瘾群体。

而美国药物滥用人群庞大是医疗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制药行业的逐利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的深层衰退等多重因素在数十年间相互作用的恶果。

这场危机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末的处方阿片类药物滥用的第一波危机,随后过渡到第二波的海洛因滥用;在社会经济因素所驱动,最终为致命的芬太尼危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基础”。

历史与医疗根源:需求是如何被创造的?

美国庞大的药物滥用人群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阿片类药物危机第一波,其核心在于医疗界和制药行业对阿片类药物的过度开具。

以普渡制药(Purdue Pharma)及其产品奥施康定(OxyContin)为代表,制药公司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营销,声称其产品成瘾风险极低,并淡化了其潜在的危害性。

公司通过向开出最多处方的医生提供奖励、回扣和积极的销售宣传,鼓励医生更广泛地开具强效阿片类药物处方。

制药公司通过掠夺性营销、误导性营销、淡化风险、欺骗及针对性推广等方式,导致医生在治疗非癌症慢性疼痛时,大量开具阿片类药物,使得数百万美国人对处方药产生依赖和成瘾,从而制造了一个庞大的潜在药物滥用人群。

同时,20世纪90年代,美国医疗界倡导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导致医生面临减轻患者疼痛的巨大压力。这种观念转变与监管机构的疏忽相结合,使得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范围从重症治疗扩展到常见的慢性疼痛治疗,进一步加剧了药物滥用。

社会与经济根源:绝望是如何产生的?

在医疗界创造了成瘾人群之后,美国社会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则为这种成瘾提供了持续的、绝望的驱动力。

绝望之死

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和安妮·凯斯提出的“绝望之死”概念,揭示了药物过量、自杀和酒精性肝病死亡率在特定人群中上升的深层原因。

根源在于美国的精英阶层在进行经济体制设计及全球化、自动化浪潮中抛弃了曾经美国的骄傲——广大蓝领阶层。 制造业工作机会流失,导致许多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白人蓝领工人失业或收入停滞。缺乏大学学历的工人,其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下降,由此产生的长期经济困境和对未来的绝望感,使得他们更容易寻求药物来麻痹痛苦 。

美国社会推崇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优胜劣汰”文化,使得经济上的失败者更容易被边缘化,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和精神健康支持。

政治游说与监管失灵

游说是美式民主的特色和糟粕。强大的制药行业游说团体,通过政治献金影响政策,长期阻碍了对阿片类药物的严格管控,使得监管失灵。

以盈利为导向的医疗体系过度依赖药物治疗,缺乏对慢性疼痛的综合性、非药物治疗方案的投入,使得药物滥用成为最容易获得的“解决方案”。

美国庞大的药物滥用人群是制药公司和医疗界,在20世纪末通过过度开药、宽松的处方药监管创造“成瘾者”和“市场需求”。加之社会经济结构性改变、衰退而产生的内部贫困、精神健康问题等为药物滥用提供了持续的“市场土壤”。芬太尼危机的出现,只是为这个已经存在的巨大需求提供了一个致命且廉价的通道,将危机推向了最严重的阶段。

04— 美国为何管不住芬太尼?

研究表明,芬太尼问题作为一场大规模的非法药物危机,其开始产生的明确时间点是2013年至2014年,标志着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进入了由非法制造的芬太尼(IMF)主导的“第三波”浪潮。

芬太尼危机主要集中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 欧洲国家普遍没有出现像美国这样大规模的芬太尼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的药物滥用模式主要集中在海洛因和可卡因,而非处方阿片类药物,因此没有形成美国那样庞大的处方阿片类药物成瘾群体,对芬太尼这种替代品的需求较低。此外,欧洲的医疗系统和药物监管政策也与美国存在差异。所谓关键还是美国社会自身问题的多年累积。

在美国,非法芬太尼的销售和分销由墨西哥的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主导,特别是锡那罗亚贩毒集团和哈利斯科新世代贩毒集团(CJNG)。集团从海外采购前体化学品,在墨西哥制造芬太尼成品,并通过美墨边境走私进入美国,再通过美国境内的区域枢纽和地方毒贩网络进行分销。芬太尼最终由街头毒贩直接销售给吸毒者。芬太尼也常被掺入其他毒品或伪装成处方药出售,大大增加了过量死亡的风险。

一公斤(1 kg)的纯芬太尼粉末在经过稀释、分装和层层贩卖后的最终价值可以达到120万至160万美元。而这1公斤芬太尼的成本,根据美国缉毒局(DEA)的估计,批发价仅约为4,000美元。

极低的成本(4,000 美元)与极高的零售价值(120 万至 160 万美元)之间的巨大落差,形成了高达数百倍的惊人暴利,极高的药效,成为贩毒集团难以抗拒的“完美商品”,使得贩毒集团有强大的经济动机用芬太尼取代传统毒品。

但芬太尼的致死剂量极低(约 2 毫克),理论上这1公斤纯芬太尼可以导致约50万人死亡。所以,美国过量死亡人数成指数级增长。

美国为何管不住芬太尼?

芬太尼是合成的,不需要依赖罂粟种植。制造成本远低于从植物中提取的海洛因,且可以在实验室中快速、大规模地合成。

极高的药效意味着只需运输极小的体积和重量即可获得巨大的利润,极大地降低了走私和运输过程中的被查获风险。

芬太尼危机最大的技术性障碍在于芬太尼类似物(Fentanyl Analogues)的快速演变。芬太尼化学结构易变,不断产生新的“类似物”。美国法律采用列举模式,立法速度跟不上化学家和贩毒集团的合成速度,造成法律上的“灰色地带”。

芬太尼本身是重要的医疗用麻醉剂。任何“大力严禁”的措施都必须小心翼翼,以避免影响合法医疗用途,这使得法律制定和执行变得复杂。

芬太尼危机被高度政治化,两党在禁毒策略上存在巨大分歧。民主党视之为公共卫生问题,强调治疗和减少伤害(Harm Reduction)。共和党倾向视为执法问题,强调严厉打击和边境控制 。芬太尼问题也成为两党互骂、推责的政治表演的道具。这种分歧导致禁毒政策缺乏长期、统一的战略,难以持续有效地打击毒品供需。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数据显示,约90%以上的芬太尼缉获发生在美墨边境。

既然美国的芬太尼来源主要是墨西哥,美国为何不与墨西哥大力合作打击?

美国长期行霸道而不尊王道。

墨西哥政府对美国在墨境内执法活动感到不满,强调国家主权,导致合作受限。墨西哥政府的禁毒目标更侧重于遏制国内暴力,而非单纯阻止毒品贩运。

美国政客将芬太尼问题归咎于墨西哥“不作为”和边境问题,指责和施压损害了两国互信。

墨西哥的贩毒集团,特别是锡那罗亚和哈利斯科新一代贩毒集团,已经深度渗透到地方和联邦政府、警察和司法系统,导致制度性腐败。这使得美国提供的合作和情报难以有效转化为成功的执法行动 。毒品经济在墨西哥某些地区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且贩毒集团的强大火力对执法人员构成致命威胁,使得墨西哥政府在打击行动中束手束脚。

大量数据显示,芬太尼走私的绝大多数都是由美国公民通过合法过境点进行的,而非非法移民 。这使得美国将问题归咎于边境墙或非法移民的说法站不住脚,也凸显了美国国内需求对走私的驱动作用。

美国在芬太尼危机中的政策困境是其内部结构性缺陷和外部合作机制障碍的集中体现。在无法有效消除国内巨大需求市场、解决法律滞后性以及克服美墨政治互信和腐败问题的前提下,芬太尼危机将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05—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希拉里·克林顿在2011年访问巴基斯坦期间,警告巴基斯坦不能既纵容、支持恐怖组织(如塔利班),又指望这些组织只攻击邻国,而不会反噬自身。她说:“你在后院养蛇,就别指望它只咬邻居”。

几百年来,整个西方又何尝不是在养蛇?

他们放出鸦片的恶魔,最终吞下自我毒化的苦果; 他们把有色人种锁进种植园,最终在自家城市收获了种族冲突的烈焰;他们在别国的土地豢养极端武装,恐袭的炸弹最终在自己街头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