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受封,琉球和中国之间正式建立宗藩关系。琉球作为中国藩属被纳入朝贡体系,长期保持册封朝贡关系。当尚德王以非长子身份继位时,明廷以其悖离礼法提出质疑,最终琉球出具《尚德王嗣位疏》解释合法性方完成册封仪式。这种程序表明,中国已通过儒家礼法制度实现对琉球的控制。
日方自己的记载:“1372年琉球仍分为三国时,明朝洪武帝授予统治琉球中部的察都“琉球中山王”的称号。因此,琉球中山王正式成为明朝皇帝的臣民,他所统治的土地成为明朝领土。”
伴随册封制度形成的闽人三十六姓移民群体,实为维系中琉关系的技术官僚集团。
他们不仅承担航海技术与朝贡文书工作,更垄断了通译、航海等专业技术岗位。据《历代宝案》记载,1534年明朝使臣陈侃使琉时,正是依靠久米村蔡氏家族的导航才完成航程。
明代历次册封使都靠三十六姓领航,陈侃《使琉球录》记载“闽人不谙海道”,实际航道知识掌握在久米村三十六姓手里。现存当年的《顺风相送》航海图显示,钓鱼岛海域的航路标注均采用闽南语发音。
1534年琉球国派往福建的迎封船由蔡廷美统领,由久米村三十六姓负责航海,在航行记录中已出现“钓鱼屿”等明确地名标识。
在清取代明后,久米村人仍坚持明代衣冠制度,首里城奉中华正朔,久米村守前朝衣冠,在琉球社会他们也以中国人自居。
日本吞并琉球时,琉球政府坚决反对。 三十六姓成为反对日本吞并的核心力量,一些人前往大清寻求救援。 他们在大清请愿拯救琉球,虽然当时清朝国力已衰不能出兵, 但清朝在与日本的条约谈判中拒绝承认琉球为日本领土。
日本从清朝割到台湾时才正式将琉球并入版图,三十六姓也逐渐被日本同化。 但是很多三十六姓的人接受不了成为日本人,他们离开琉球返回了大陆。
留在琉球的三十六姓被同化,但他们至今仍怀有强烈的华夏归属感。现存那霸市久米村的至圣庙(孔庙)和天妃宫,是琉球和中国关系的见证。里面收藏了《久米村家谱》与《历代宝案》等文献,记载了当时琉球和中国的关系。
那霸市松山公园久米村纪念碑上刻有“蔡、毛、王、林、金、郑、梁、陈、程、阮、魏、孙、洪、曾、杨、周、李”十七个姓氏。
据福州市台江区柔源(琉球馆)记载迁琉球姓氏有“蔡、郑、金、林、陈、毛、王、梁、阮、孙、曾、魏、程、洪、周、李、高、吴、申、田、马、钱、宗、叶、范、杨、郭、翁、余、汉、贾、余、宋、道、吴、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