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停摆”闹剧持续40天后,特朗普在11月9日晚返回白宫时突然对媒体抛出一句:“看起来我们离结束‘停摆’已经很近了。”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华盛顿政治圈的涟漪。这场持续月余的政府关门危机,究竟是即将落幕的政治闹剧,还是两党博弈的又一轮升级?

一、参议院深夜投票:打包法案背后的政治算计
当晚参议院推进的法案堪称“政治拼盘”——将短期拨款措施(可为联邦政府提供资金至2026年1月)与三项全年拨款法案强行捆绑。这种操作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暗藏两党妥协的痕迹:民主党人终于松口,不再以“医保改革”为拨款法案的谈判筹码;共和党则同意稍后就《平价医疗法案》补贴问题单独投票。这种“拆分处理”的策略,既避免了政府彻底停摆的灾难性后果,又为后续医保议题保留了谈判空间。

法案能推进到投票环节,得益于民主党参议员的集体转向。此前他们持续抵制拨款法案,核心诉求是延长《平价医疗法案》下即将到期的补贴。这种“以停摆要挟改革”的强硬姿态,本质上是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失利后的战略反扑——试图通过制造政治危机,迫使共和党在医保领域让步。但40天的僵局让双方都付出代价:联邦雇员领不到工资、国家公园垃圾堆积如山、科研项目被迫中断,甚至影响到了边境管控效率。当政治表演开始反噬民生,两党都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
二、约翰·图恩的警告:流程风险仍未解除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约翰·图恩的表态给这场“接近结束”的危机泼了冷水。他直言修正后的拨款方案需经众议院通过并送交特朗普签署,整个流程“可能需要几天时间”。这种谨慎并非杞人忧天——众议院共和党内部存在强硬派,他们可能以“法案捆绑医保问题”为由拒绝投票;特朗普本人也可能因对条款细节不满而行使否决权。毕竟这位前总统曾多次将政府停摆作为施压工具,2018-2019年的35天停摆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更微妙的是,民主党人虽在参议院妥协,却未放弃医保议题。根据协议,参议院将“稍后”就补贴问题单独投票,但“稍后”是多久?投票结果能否通过?这些未知数让整个妥协方案充满变数。可以预见,未来几天华盛顿将上演一场“时间竞赛”:一边是联邦政府急需资金维持运转,一边是两党围绕医保补贴的拉锯战。任何环节的延误,都可能让“接近结束”的停摆危机卷土重来。
三、医保改革:民主党最后的筹码?
民主党人此次将医保补贴与拨款法案捆绑,本质是利用政府停摆的杠杆撬动政策突破。《平价医疗法案》(ACA)是奥巴马时期的标志性立法,但共和党人长期试图削弱其效力。此次民主党要求延长的补贴,旨在降低中低收入群体购买医保的成本,巩固其在医疗领域的民意基础。但共和党对此态度暧昧——一方面不愿看到民主党借机扩大政治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担心政府停摆引发的民怨反噬自身。

这种矛盾心态在参议院投票中暴露无遗:民主党人虽获得足够票数推动法案,但共和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部分温和派议员认为“政府停摆代价太大”,主张在医保问题上让步;强硬派则坚持“不能向民主党妥协”,甚至威胁要否决任何包含医保条款的法案。这种分裂让特朗普的立场至关重要——作为共和党“精神领袖”,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众议院投票结果。
四、历史镜鉴:停摆危机背后的制度困境
美国政府停摆并非新鲜事,但此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仍属罕见。自1976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历22次停摆,其中10次发生在1990年之后。根本原因在于两党制下的“否决政治”——当国会两院分属不同政党时,任何一方都可能通过拒绝拨款来施压对方,导致政府运转陷入瘫痪。这种制度设计本意是制衡权力,却在实践中异化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国政治的极化趋势。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医保、移民、气候等议题上的分歧日益尖锐,妥协空间被不断压缩。当“为了反对而反对”成为政治常态,政府停摆便从偶然事件演变为周期性危机。此次危机中,两党宁可让联邦雇员领不到工资、国家公园关闭,也不愿在核心议题上让步,正是这种极化的生动写照。
五、未来走向:妥协还是对抗?
特朗普的“接近结束”表态,给这场危机带来一丝曙光,但真正的解决仍需两党跨越三道坎:参议院法案能否在众议院通过?特朗普是否会签署法案?医保补贴问题能否达成长期协议?任何一环出问题,都可能让停摆危机死灰复燃。

从目前态势看,最可能的结果是两党达成临时妥协——通过短期拨款法案让政府恢复运转,同时承诺就医保补贴问题继续谈判。这种“踢皮球”策略虽能暂时缓解危机,却无法根治制度顽疾。只要两党仍将政治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政府停摆就可能成为华盛顿的“新常态”。

这场持续40天的危机,暴露的不仅是美国政治的制度缺陷,更是整个社会撕裂的缩影。当政客们为党派利益争得面红耳赤时,普通民众却在为领不到工资、无法看病、孩子无法入学而焦虑。或许只有当两党意识到“政府停摆没有赢家”时,才能真正坐下来寻找长期解决方案。但在那之前,华盛顿的政治闹剧,恐怕还会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