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青春记忆里,考研这两个字,是希望,是执念,更是通往“更好人生”的那张唯一船票。很多人都曾坚信,只要拿到更高的文凭,就能在拥挤的赛道上弯道超车,为自己搏一个确定的未来。但这条“船”如今正在驶向一片新的海域,船票似乎也没那么抢手了。

1)
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在狂飙了整整八年之后迎来了罕见的“两连降”。从2023年的峰值474万,一路跌至最新年度的400万以下,短短两年,报名人数的降幅已然超过80万!
这场声势浩大的“高学历退烧”背后,是一代青年人集体觉醒后的理性转向。过去,读研是公认的“确定性投资”,回报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今天,这种确定性已经荡然无存,学生们正在用脚投票,拒绝为一份高投入、低回报的学历盲目买单。
比如作为招生主力军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近年来学制普遍从两年延长到了三年。学生要多付出整整一年的青春,经济负担也更重,像某校金融专硕学费从两年2.4万直接涨到了三年3.6万,这还不算每年新增的房租和生活费。
更让人心寒的是,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回报却变得高度不确定。在“史上最多毕业生”的背景下,学历通胀已是肉眼可见的事实。硕士学位不仅不是高薪的入场券,还可能让你错失应届生的黄金求职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于是我们看到了高校毕业生考研热情的集体衰退。当考研人数下滑时,另一条赛道却在持续井喷,那就是体制内考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凭借其稳定的收入、旱涝保收的福利,以及社会地位的确定性,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好”。在考研人数连续下降的同时,国考报名人数连年攀升,报名人数高达数百万人,竞争比惊人。
2)
考研热的“退烧”,与其说是年轻人放弃了努力,不如说是他们对过去“学历崇拜”的集体反思与告别。我们这一代曾被反复教导:学历是敲门砖,是社会竞争力的底气。但当所有人都拥有了这块“砖”时,它就不再是稀缺资源,更无法保证一份安稳的未来。
今天的年轻人,比任何时候都更注重确定性和即时价值。他们不再愿意为一个充满变数的未来,透支自己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他们开始计算那关键的“时间差”带来的巨大价值落差:考研需要3到4年的时间投入(1年备考+2-3年读研),最终回报是“不确定的就业前景”;而考公,投入周期通常在3个月到1年,一旦成功,回报却是编制和终身稳定的职业生涯。
也就是说,与其耗费三四年的青春去获取一个“可能贬值”的硕士文凭,不如用最短的时间,直接拿到那张通向“编制”的入场券。这种策略并非否定继续学习的价值,而是强调时间成本和确定性收益的重要性。如果目标岗位(如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对学历的要求并未锁死在研究生阶段,那么尽早进入系统、积累工龄和基层经验,其职业发展和待遇提升的确定性,可能远高于在学历竞争中继续“内卷”。毕竟尽早入职,意味着更高的职业起点和更早的经济独立。
今日话题:你认为考研好,还是考编好?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