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解释吧,可能因为你爸自己下雨的时候也是自己默认自己跑回来,没想过有人迎接,所以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这样,很多人是缺根经的,然后你问他的时候,他可能会解释是不想娇生惯养,其实是当下他压根没想应不应该接的事。

我也是,从小到大都淋雨,全身湿哒哒坐在教室,放学了也干了,回家路上又淋雨

有什么理解不了的,能给你一口饭吃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你还敢奢求什么?那时的孩子都是死剩下来的。活下来都是命大的,最主要的还是你的爸爸妈妈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你的父母也这样对待你。 他们不懂爱。他们也没有被父母爱过。
我一直尝试理解他们,但确实因为这个事情错过了不少机会!!!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在下一代身上!

80后的我每次交学费的时候,被老师叫出去拍成一排肯定有我,即使最后剩个两三个甚至一个肯定还是我,平常的小小诉求更是被一一驳回,以致后来我无所求。虽然现在几十岁了,仍然无法释怀……因为我发现结婚以后,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是被拒绝……而其他的孩子则不会,真的有很好的家长,看看下面这个就是…

有啥苦衷,重男轻女是一直存在的,当然小时候的时候主要是孩子多就是穷,不能释怀是因为关键大了以后仍然厚此薄彼……在最困难的时候,看着你在泥坑里滚,而无动于衷的站在岸上看,不能拉你一把,因为拉你的功夫,怕错过了别人的求助,必须只能看着。

这段文字太戳心了,满是小时候的困惑和长大后的共情。小时候总不懂父母为何连学费都要被催,为何放着免费的优秀生培养不去,偏要让去地里干活,心里难免委屈;可自己当了父母,才咂摸出当年“存钱难”里藏的窘迫,才懂地里的活计是一家人过日子的根本,那份无奈根本不是“不疼孩子”。
只是那份“不让去学习”的遗憾,大概会记很久吧——不是怪父母,而是心疼当年的自己,也心疼当年的父母:他们不是不想让你变好,是被眼前的生计压得只能先顾着“活下去”,没力气再去盼“更远的好”。这份懂与不懂交织在一起,才更像真实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