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月 19 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做出了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举动:
一边对印度在购买俄罗斯石油一事上发起猛烈指责,另一边却为中国进行辩护。
这一戏剧性的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网络上曾经流行的一句话 ——“待我入关,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贝森特在采访中,当被问及美政府为何不对中国采取类似针对印度的关税手段时,明确表示情况 “完全不同” ,理由是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进行 “套利” 活动。
他指出,中国自俄罗斯的石油进口比例从战前 13% 小幅增长至 16%,增幅仅 3 个百分点,这属于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自然调整。
而印度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俄罗斯石油目前在印度石油总采购量中的占比已达 42%,可在俄乌冲突爆发前,这一比例还不到 1% 。
贝森特直言印度就是在牟利,将其大量低价购入俄罗斯石油,加工成成品油后再转售的行为,称作 “印度式套利” 。
并强调这种在战争期间突然出现的情况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指控印度借此赚取了约 160 亿美元的 “超额利润” 。
回顾往昔,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以强硬姿态示人,在经贸和能源等问题上,对他国多有颐指气使、横加干涉之举。
尤其在对待我国时,过去长期挥舞关税大棒,无端指责中国所谓的 “不公平贸易行为”、“操纵汇率” 等,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
但今时不同往日,此次面对中国在俄罗斯石油进口问题上,美国财长却一改往日作风,主动为中国辩解,这一转变堪称戏剧性。
联想到 “入关学” 这一网络文化概念,其核心观点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势力发展壮大,成功 “入关”(可理解为在国际体系中取得优势地位)后,原本对其持有偏见或敌对态度的势力,会如同古代中原王朝的大儒们在新王朝建立后为其辩经一样,开始为其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甚至改变以往的评判标准。
在当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美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如同传统秩序中的 “宗主”。
而中国多年来持续发展,经济、科技、军事等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
如今美国财长为中国在俄罗斯石油进口问题上辩护,不正像是 “入关学” 观点的现实映照吗?
当中国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美国也不得不正视中国合理的发展需求,为中国的行为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即便这背后或许有着诸多复杂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实力的提升已然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部分态度。
反观印度,在此次事件中却沦为美国指责的对象。
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并转售获利的行为,固然为自身带来了经济利益,但从美国视角来看,这一行为打乱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布局以及对俄罗斯制裁的战略节奏。
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制裁俄罗斯能源,在俄乌冲突中对俄罗斯施加压力,而印度的做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裁效果。
并且,印度此举抢占了部分美国试图开拓的能源市场份额,使得美国在欧洲等市场的能源销售计划受阻。
美国向来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在印度没有足够实力与之抗衡的情况下,自然毫不留情地对印度挥舞关税大棒,不仅指责印度,还通过提高关税进行经济惩罚。
“待我入关,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实力博弈逻辑。
教员曾经指出:“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我们是在一次次的斗争中将美国打服,特别是关税战,美国想通过芯片卡我们脖子,反被我们的稀土管制卡了脖子。
而印度,正如我8月9日的文章题目:特朗普对印度加关税:实力决定统战价值。
在印巴空战之后,印度已经失去了西方的利用价值,又不能把西方打服,自然只能被当软柿子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