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
公元前208年,天下大乱,盗贼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关中地区不断有士兵被征发去东边平乱,没个停歇。
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还有将军冯劫,看着这乱糟糟的局势,心里着急啊,就一块儿去劝秦二世:“现在盗贼这么多,咱先停停阿房宫的修建,再减少些边境的守卫和物资转运,让百姓们缓口气,说不定盗贼就能少些。”
秦二世一听,脸一拉,怒道:“我刚即位两年,盗贼就到处都是,你们管不住,还想把先帝的工程停了,这不是既对不起先帝,又没给我尽忠吗?你们还怎么当这个官!”
说完,就把冯去疾、李斯、冯劫都交给官吏,让他们去查这三人别的罪。
冯去疾和冯劫受不了这冤屈,自杀了,就李斯被关进了大牢。
秦二世把李斯交给赵高去审,赵高硬说李斯和他儿子李由谋反,把李斯的宗族、宾客都抓了起来。
赵高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哪受得了这罪,只能自己诬陷自己认罪。
李斯不死心,觉得自己能言善辩,又有大功,确实没谋反,就打算给二世上书,盼着二世能明白过来,把他给放了。
赵高知道后,找来十几个人,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去审李斯。
李斯每次都实话实说,结果每次都被打得更惨。
后来二世真派人去核实情况,李斯以为还是赵高的人,吓得不敢改口,只能认罪。
二世看了奏报,高兴地说:“要不是赵君,我差点被丞相给骗了!”
1、政局稳定的定海神针
朝堂上要是有两党、两派或者俩巨头掐起来,那场面可热闹了,就像李斯和赵高,互相揭发、攻讦,矛盾激化得一触即发。
这时候,皇帝夹在中间,作用可就大了去了。
要是皇帝是个“明君”,那他就像个高明的裁判。
能认真听取双方的意见,不偏不倚地判断是非。
就像一场精彩的比赛,裁判公正执法,运动员们才能心服口服,比赛也能顺利进行。
皇帝要是能公正处理朝堂上的纷争,两派就会乖乖听话,各司其职,朝政自然有条不紊。
可要是皇帝是个昏君,那可就糟了。
他要么稀里糊涂,听风就是雨,误杀误判,让忠臣寒心;要么任由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自己却拿不定主意,朝政长期混乱,就像一锅粥,搅都搅不清。
皇权在政争里的裁判地位,那可是重中之重。
裁判有权威,政治就像上了轨道的火车,稳稳当当向前跑。
要是裁判不公,政治就会偏离正道,就像火车脱轨,迟早得出大事。
要是裁判连地位都没了,那朝堂就像没了王的蜂巢,乱成一团。
乱臣贼子、野心家们就会蠢蠢欲动,都想坐上裁判的位置,掌控大局。
2、赵高的算计
李斯下狱这事儿,背后可全是赵高的算计。
李斯和右丞相冯去疾一起劝二世停下重点工程,别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策,这原本是为国家好,可二世直接翻了脸。
这时候,赵高虽然没在明面上使坏,但暗地里可没少动心思。
赵高心里清楚,李斯位高权重,影响力大,要是二世对他网开一面,自己可就危险了。
所以,他没十足把握二世会杀掉李斯,就开始玩起了阴招。
他派了好几拨人冒充二世的代表去狱里看望李斯。
李斯哪知道这是假的呀,逮着机会就拼命申冤,结果换来的是更严厉的审讯,被打得苦不堪言,最后只能乖乖闭嘴。
这一招可太损了,既试探出了李斯的态度,又把李斯折腾得没了反抗的力气。
就在李斯被打得不敢吭声的时候,真正的二世代表戏剧性地出现了。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赵高早就拿捏准了二世的心思,故意出了这么个主意,让二世派个信得过的人去探问李斯。
李斯经过前面那几轮折腾,面对皇帝的使者,哪还敢再乱说话,只能选择沉默。
赵高这一系列操作,把人心和权谋玩得溜溜的。
他利用二世的多疑和自己的阴谋手段,一步步把李斯逼到了绝境。
这也让我们看到,在权力斗争的漩涡里,人心险恶,阴谋诡计防不胜防。
3、二世疑虑与权力暗局
李斯给二世上书,这事儿可太耐人寻味了,胡亥居然担心李斯会杀掉赵高,这里头的门道值得好好推敲推敲。
先说说第一种可能,当时李斯确实有“清君侧”的力量。
毕竟他身为丞相,在朝廷里根基深厚,要是真想对赵高动手,按说不是没机会。
可奇怪就奇怪在,他只是上书揭发,光动嘴皮子,没采取实际行动。
这就说明啊,李斯这时候很可能已经没了操纵军、警的能力。
没了这些硬实力,就算心里恨赵高恨得牙痒痒,也只能干着急,没办法真刀真枪地干。
再讲讲第二种情况,要是二世胡亥发昏,把李、赵二人的实力判断颠倒了,那赵高这个人可就太深不可测了。
他在二世面前一直装得弱弱的,不显山不露水,就像一只潜伏的猎豹,瞅准时机才猛地出击。
他把自己的野心和手段都藏得严严实实,让二世误以为他没什么威胁,而李斯才是那个需要防备的人。
不管哪种情况,都反映出当时朝廷里权力斗争的复杂和残酷。
二世的疑虑,李斯的无奈,赵高的阴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让人唏嘘的权力画卷。
在权力的游戏里,光有能力和地位可不够,还得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果断的行动力,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别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