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温知意
编辑|温知意
11月23日,一场在瑞士举行的多边谈判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俄乌战事上。美国、乌克兰、英法德、欧盟代表齐聚一桌,面对特朗普政府甩出的“28条和平建议”,各方一边点头称有“建设性”,一边暗地里各打算盘。

说是为和平奔走,其实更像是一场高规格的利益博弈。战场上的硝烟并未停歇,谈判桌上的分歧又浮出水面。和平这两个字,听起来温柔,但在现实里,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和平成了“竞价拍卖”?明面上看,美国扮演的是“调停者”的角色,主动提出和平方案,试图引导局势降温。但乌克兰并不吃这一套。他们拒绝在核心利益上对美让步,强调任何协议都必须符合国家主权和安全底线。
乌方的态度并非孤立。英法德三国与乌克兰私下先行会谈后,提出了一套与美版和平协议不同的替代方案。

比如,英法德建议从当前接触线开始划定领土、允许乌军保有80万兵力,并主张用冻结的俄方海外资产来重建乌克兰。这份方案的设计,显然更靠近欧洲国家的利益计算,而非完全服从于美方意志。
德国总理默茨话说得不留情面:“协议达成的可能性不高。”特朗普则立马跳出来反击乌克兰“不知感恩”,还不忘讽刺欧洲一边支持乌克兰一边继续进口俄罗斯能源。

看似是批评,实则暴露了美国对这场战争的真实立场: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掌控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
和平不是靠炸弹换来的这场“和平谈判”,更像是一场戴着面具的角力游戏。乌克兰在夹缝中坚持立场,不愿轻易妥协;欧洲试图摆脱美国的主导,展示自己的战略独立;而美国则继续高举“和平”旗帜,实则推动着“美国优先”的算盘。
而这边谈判进行得如火如荼,那边战场却依旧硝烟不断。同一天,乌军在顿涅茨克展开反攻,俄方则声称控制了东部重镇库皮扬斯克,还逼近波克罗夫斯克。

更敏感的是,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莫斯科州电力设施,尽管俄防空系统拦截了一部分,但显然这一行为已经越过了地缘冲突的传统界限。
泽连斯基毫不避讳地称,反攻是为了在谈判中握有筹码。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听上去务实,却也让局势更加复杂。俄罗斯方面自然怒不可遏,认定乌方行为是“恐怖主义”,并警告将作出回应。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战争和谈判究竟是互为支撑,还是互相牵制?现在的局势看上去更像是“谈不成就打,打得狠了再谈”。跨境袭击一旦升级,报复连锁反应就会拉响,而受苦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在国际舞台上,我国始终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呼吁各方以联合国为平台,推动实质性和平进程,而非打着“谈判”旗号继续谋取地缘优势。
和平的门还开着,关键在谁肯踏进去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策略从头到尾都围绕“美国优先”运转。他推动盟友加大军援,说是“支持乌克兰”,但实质上是为美国军工产业开路。
这种把战争当成生意的做法,短期或许有效,但长远看,不仅损害地区和平,也可能撕裂西方内部的联盟关系。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英法德虽然也有自身利益考量,但他们正尝试摆脱单一依赖,走向多极外交。这种战略自主性,符合当前全球格局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和平留下了一条可能的出口。
而从全球视角看,战火延续不仅拖累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也让全球经济承压。能源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供应链中断,这些现实问题已无国界之分。
我国通过人道援助和外交努力,积极促进局势降温,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

这场战争快打满三年了,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城市化为废墟。和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从每一场谈判、每一次妥协、每一次停火中,一步一步去争取。
当前这场瑞士谈判,虽未达成实质成果,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各方都意识到战争不是出路,只是代价。
世界的和平,不能靠哪一个国家施舍,也不能靠一纸协议就一劳永逸。真正需要的,是各方放下“算盘”,拿出诚意和责任。
这一次,和平还能靠谈出来吗?还是只是一场新的利益分赃?也许,答案并不在谈判桌上,而在谁愿意真正为和平承担代价。
参考资料
直新闻 特朗普提“28点计划”,泽连斯基:要么失去尊严,要么失去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