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人数反超考研,折射出学历与就业关系的深刻变化,本质是年轻人在“学历投资”与“就业确定性”之间的理性权衡,而非学历价值的崩塌。

近年来,国考报名人数持续攀升,2026年达371.8万,首次反超考研的343万。这一转折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学历的“性价比”正在被重新评估。研究生扩招导致硕士学位含金量稀释,部分双非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时与本科生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专硕学费上涨、学制延长,而研究生起薪与本科生的差距缩小,甚至出现“学历倒挂”现象(如互联网、运营领域本科生工作3年后薪资反超硕士)。这种投入产出比的变化,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考研望而却步。

其次,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求稳”心态。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突破千万,而企业招聘中76%的岗位要求“实操经验”,仅有34%的应届生认为自身技能匹配岗位需求。在“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下,公务员岗位的稳定性、福利保障和抗风险能力成为重要吸引力。考公只需通过笔试、面试即可获得“铁饭碗”,而考研后仍需面临就业竞争,这种“确定性”成为关键考量。

然而,国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考研。2026年国考平均报录比达98:1,热门岗位甚至“万里挑一”,而考研录取率约24%。国考人数反超考研,并非“学历敌不过就业”,而是年轻人在权衡利弊后,更倾向于选择一条风险更低、回报更稳定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