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耳朵里一阵阵疼的经历。有人觉得只是 “上火” 或暂时不适,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疼痛,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疾病 “警报”。若一味硬扛,不仅会让疼痛加剧,还可能延误病情,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耳朵阵痛背后可能隐藏的几种常见疾病,帮大家学会正确识别与应对。

中耳炎:耳道深处的 “炎症信号”
中耳炎是引发耳朵阵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在儿童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高发。它分为急性和分泌性两种,其中急性中耳炎的疼痛往往更为明显 —— 疼痛多为阵发性,有时会在夜间突然加剧,还可能伴随听力轻微下降、耳朵有闷胀感,部分人甚至会出现发热、耳鸣等症状。
为什么会患上中耳炎?大多与呼吸道感染有关。感冒、鼻炎等疾病发作时,鼻腔和咽喉部的细菌或病毒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发炎症。比如感冒时频繁擤鼻涕,压力会让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中耳;儿童的咽鼓管较短且宽,病原体更易 “找上门”,这也是儿童中耳炎高发的重要原因。
出现中耳炎相关症状时,千万别硬扛。若炎症持续加重,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出现耳朵流脓的情况,甚至影响听力。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同时建议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减少擤鼻涕的频率,让中耳腔压力保持稳定。
外耳道炎:耳道皮肤的 “红肿预警”
外耳道炎也会导致耳朵阵痛,且疼痛常与耳道接触有关 —— 比如掏耳朵、戴耳机时,触碰耳道会让疼痛加重,有时还会伴随耳道瘙痒、分泌物增多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耳周淋巴结肿大、听力下降。
外耳道炎的发生,多与耳道皮肤受损后感染有关。比如用棉签、发夹等物品用力掏耳朵,会划伤耳道皮肤;洗澡、游泳时耳道进水,潮湿环境会让细菌大量繁殖;长期戴耳机,尤其是入耳式耳机,会让耳道处于闷热环境中,也容易诱发炎症。
应对外耳道炎,首先要停止掏耳朵的行为,避免进一步损伤耳道皮肤。其次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清理耳道内的分泌物,涂抹或滴用消炎药物。恢复期间要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以用耳塞堵住耳朵,减少进水风险。
其他可能引发耳朵阵痛的情况
除了中耳炎和外耳道炎,还有一些情况也可能导致耳朵阵痛。比如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疼痛会放射到耳朵,尤其是在说话、咀嚼时疼痛更明显,还可能伴随张口困难、关节弹响等症状;耳道内有异物,比如儿童误将小珠子、豆子等塞进耳道,异物刺激耳道会引发疼痛,还可能伴随耳鸣、听力下降;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流感、带状疱疹等,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耳朵阵痛。
无论哪种原因引发的耳朵阵痛,都不建议硬扛。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结构精细脆弱,若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可能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日常护耳,远离疼痛困扰
想要远离耳朵阵痛的困扰,日常护耳很重要。首先要养成正确的掏耳朵习惯,建议每周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即可,不要深入耳道内部;其次要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游泳后及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外耳道口;长期戴耳机的人,要注意控制佩戴时间,每小时取下耳机休息 5-10 分钟,选择头戴式耳机比入耳式耳机更护耳;最后要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减少中耳炎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总之,耳朵里一阵阵疼不是小事,它可能是多种疾病的 “警报”。一旦出现这种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对症治疗,别让 “硬扛” 伤害了我们的耳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