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神经酰胺-从医疗级修复到日常护肤的革命性跨越

神经酰胺的应用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40年代,德国医生Johann Ludwig Thudichum在解剖神经组织时首次发

神经酰胺的应用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40年代,德国医生Johann Ludwig Thudichum在解剖神经组织时首次发现了一种油脂,后被命名为“神经酰胺”。

在护肤成分的发展史上,神经酰胺的医用价值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彼时它主要作为烧伤、湿疹等皮肤疾病的辅助治疗成分,应用于专业医疗场景。而如今,它已成为日常护肤中的明星成分,这一演变过程不仅是成分应用技术的突破,更是皮肤科学、化妆品工艺与消费者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

医疗领域的起源:神经酰胺的修复价值被发现

神经酰胺的医用历史始于皮肤屏障研究。1970年代,科学家发现角质层中的细胞间脂质约50%由神经酰胺构成,它如同“砖墙结构”中的“灰浆”,维持皮肤屏障的完整性。早期临床研究证实,烧伤、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皮肤神经酰胺含量显著降低,导致屏障功能受损,水分流失加剧。

关键研究突破:

1980-1990年代:日本学者Imokawa等通过实验证明,神经酰胺的减少直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而外源性补充可显著改善水分流失问题。

2000年后:临床研究发现,神经酰胺不仅能修复物理屏障,还能调节炎症反应。例如,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团队的研究表明,神经酰胺可抑制Th2型细胞因子,减轻特应性皮炎症状。

这一时期,神经酰胺主要作为医疗敷料、药膏的活性成分,用于术后修复、湿疹治疗等。

技术瓶颈与突破:从难吸收到高生物利用度

尽管神经酰胺的修复功效被广泛认可,但其应用却长期受限于溶解性差、皮肤渗透率低的问题。传统神经酰胺难溶于水、易结晶析出,导致护肤品中的实际效果有限。

关键技术进步:

合成生物学与发酵技术:智合生物等企业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优化神经酰胺结构,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纳米载体技术:微囊包裹、液晶乳化等创新工艺(如智合生物的专利技术)显著提升神经酰胺的皮肤渗透率,使其能更有效地抵达角质层。

仿生脂质复合物:赢创等品牌开发出“功能性神经酰胺”,模拟天然神经酰胺结构,增强修复效果。

这些技术进步使得神经酰胺从“实验室成分”真正走向商业化护肤市场。

神经酰胺提取法

实际上,神经酰胺在护肤品中的广泛运用,其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类、四种”:天然提取法(动物来源、植物来源)、合成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

天然提取法的神经酰胺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动物中来源于有致病风险的动物脑部,所以不可应用于化妆品中;植物提取方法受植物生长周期和季节的限制,产量较低,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合成提取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的主要是拟神经酰胺,其结构与神经酰胺相似,功能相似,可应用于化妆品中;微生物发酵法是近年来的常用制备神经酰胺的方法,即应用雪氏毕赤酵母或酿酒酵母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酵,并进一步得到植物鞘氨醇,最后加入脂肪酸合成神经酰胺物质。

应用

护肤产品上,早有Elizabeth Arden、CeraVe等,后有堇(堇紧致抚纹身体盈润精华乳)、玉泽、韩雅、高姿、奥洛菲、珀薇、活泉、自然堂、半亩花田、丽普司肽、绿叶、HFP、伯德创研、雅纯、品赫、米蓓尔、HBN、肌活、优时颜、至本、润百颜、肌肤未来、适乐肤、毕生之研、珂润等企业或品牌推出了主打神经酰胺的产品。国际大牌、传统国货品牌、新锐品牌陆续加入神经酰胺赛道,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