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廊坊志鸿学校的走廊里,每一面悬挂的锦旗背后都藏着一段关于爱、成长与坚守的温情岁月。今天,让我们走进86班班主任李鑫老师的故事,聆听那面“润物无声,爱生如子”的锦旗背后流淌在日常里的教育温度。

不久前,班里齐芮含同学的生日当天,家长带着两份心意走进了校园——一份是为全班孩子准备的甜蜜蛋糕,分享成长的喜悦;另一份则是送给86班全体老师的锦旗,承载着满心的感激。当那面鲜红的锦旗递到李鑫老师手中时,他有些意外,更有些动容:“我只是做了班主任该做的事,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厚重的认可。”



在李鑫老师和樊冰冰老师的记忆里,齐芮含是个内心敏感又格外暖心的女孩。初入高中的她,第一次离开父母,在陌生的校园环境、紧凑的学业节奏,像一道道无形的关卡,让这个内向的姑娘放慢了脚步。学习上跟不上进度时的焦虑,生活中整理不好内务的窘迫,身体疲惫与心理迷茫的双重叠加,让她悄悄把自己裹进了沉默的壳里。这份不易,没能逃过李鑫老师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教育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藏在细节里的陪伴,李鑫老师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餐厅里,他总会特意走到齐芮含的餐桌前,顺手为孩子添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轻声问着“今天的饭菜合口味吗?能不能吃饱呀”,课间休息时他会轻声询问“这几个知识点都理解了吗”。

宿舍的走廊上,会从“昨晚睡得安稳吗”聊到“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开心的事”,那些细碎的叮嘱不是刻板生硬的说教,而是如春风拂过心田般温和那些不经意的举动,不是刻意的关照而是似春雨滋润幼苗般自然。

除了日常的点滴关怀,李鑫老师更注重与孩子的深度共情和家校的同频共振。他会定期找齐芮含促膝长谈,不是以“老师”的身份说教,而是以“朋友”的姿态倾听,用轻松的话语,帮孩子卸下心理的包袱。

他会及时与家长沟通,细致地反馈孩子课堂状态、日常生活的情况,和家长一起探讨如何帮孩子调整状态。渐渐地,那个沉默的女孩眼里重新有了光——课堂上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会和同学分享趣事,脸上的笑容也慢慢绽放。



当齐芮含同学和家长说“李老师特别好”“班级的课任老师每天都很辛苦”时,家长知道,孩子不仅适应了高中生活,更在老师的关爱里找到了归属感与安全感。

谈及收到锦旗的心情,李鑫老师的眼里满是真诚:“最让我开心的不是锦旗本身,而是看到芮含从迷茫怯懦变得开朗自信。那种看着孩子成长的成就感,比任何荣誉都珍贵。”他始终认为,与学生相处的秘诀在于“共鸣”——蹲下身来理解他们的处境,静下心来感受他们的情绪,用真诚换真诚,用爱心暖童心。



每一面锦旗,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映照着志鸿教师“以生为本、潜心育人”的初心;每一面锦旗,都是一段暖融融的故事,诉说着家校携手共育的温情。在志鸿,锦旗的红色永不褪色,师者的爱心永不降温,因为这里的每一位教师都坚信:教育的真谛,就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份爱滋养无数份爱,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关怀中蓬勃生长,在守护中绽放光芒。
编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