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追思漫画名家吕士民肖漫

吕士民中国漫画艺委会理事吕士民(1938年-2025年10月4日),安徽宿州埇桥人,出身七代中医世家,擅中医而精漫画,中

吕士民

中国漫画艺委会理事

吕士民(1938年-2025年10月4日),安徽宿州埇桥人,出身七代中医世家,擅中医而精漫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漫画艺委会名誉会长。1957年考入卫校后坚持漫画创作,从业60余年发表作品万余幅,出版《吕士民漫画集》《漫画座右铭》《画里有话》《情歌》等专著30余部及漫画扑克三部,获省级以上奖项39次,作品被国务院、中南海、美术馆、博物馆及日美韩等国机构收藏。

吕士民将中国画大写意技法与漫画结合,形成水墨漫画风格,创作受乡傩文化影响,多次赴池州考察傩戏演艺,汲取稚拙美融入作品。

其题材涵盖农村生活、民俗风情,代表作《乡土情》以大红大绿配色展现皖北乡土意境。

曾在法国、中国澳门等地举办数十次个展,2021年“沃土——吕士民风俗画展”系统展示皖北民俗主题创作。

2025年10月4日0点39分,画家吕士民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八岁。

吕士民作品

吕士民作品

《吕士民的水墨漫画》

文/曲凤鸣

享年88岁的吕士民,是我结交30多年的漫画挚友。他是安徽宿州市祖传七代中医世家的名医,又是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漫画家。80年代初,他因注重反映农村、农民的生活趣事,被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称赞为“值得细细琢磨、咀嚼回味”的“中国幽默”。2016年11月,他作为唯一一位漫画界的代表,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十次文代会。近十年来,吕士民先生有感于单线勾勒的漫画,表现形式比较单调,便在国画大写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艺术探索,创作出既有漫画讽刺、幽默的构思,又极具鉴赏性的水墨漫画。而他独辟蹊径,苦心经营的皖北风俗画,用浓烈的乡土味,接地气的生活体验,讲述安徽风情,弘扬中华文化,尤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成为水墨漫画中的奇葩。不脱离生活,不脱离人民,让来源于人民的艺术,永远为人民服务,是吕士民先生终生追求的目标。他生于皖北,长于皖北,由于长期行医,与社会底层人物,特别是农民打交道,常被他们的勤劳、质朴、幽默、风趣所感染,从他们身上汲取创作的灵感和营养。只要有时间,他还经常深入农村、煤矿、部队,向工农兵学习,拜生活为师,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挖掘提炼创作素材。仅2015年一年,他就有9个月行走在江淮大地上采风学习。

吕士民先生常说 :搞艺术,不能让金钱牵着鼻子走。要多搞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来。他收获的第一批喜人成果,就是2015年底,在北京汇报展出的《我们的沃土 我们的梦》吕士民风俗画作品展。当时,不但引起了轰动,还破天荒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做了报道。随后,央视《焦点访谈》和央视10频道《大家》等栏目,又陆续播出了吕士民专访节目。这个展览后来又转移到安徽展出,原打算只展出15天,结果好评如潮,延长了两个半月,才不得不落下帷幕。我请教吕士民先生创作风俗画的体会时,他若有所思地答道:我的风俗画讲究“意”与“艺”。“立意,一定要站得高,有主题。艺,需要认真构思,总结所见到情况,变成艺术品。”“不管是立意,还是构思,都要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让老百姓看得懂,乐得笑,思得深,记得住。”吕士民先生从事书画创作已有60多年了,他始终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发表作品万余幅,先后在北京、合肥、南京、蚌埠、扬州、澳门、法国等地,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版《吕士民水墨漫画集》、《中国乡村记忆》、《吕士民漫画集》、《画里有话》、《情歌》等30余部画集,部分作品被国务院、中南海、中央军委、中国文化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机构收藏。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柯文辉,对吕士民先生的作品予以很高的评价:“水墨漫画能登堂入室,进入寻常百姓家,吕士民功不可没。”

2025年10月4日

牛晓辉/作

李坤/作

张建/作

海印/作

杨新志/作

刘嘉圣/作

唐如蜜/作

江先孝/作

马士龙/作

赵春雨/作

冯火/作

黄志凯/作

张保山/作

石民岗/作

赵春华/作

刘兆华/作

张臣忠/作

刘国彬/作

严斌/作

史庆合/作

王永生/作

海印/作

沈苗良/作

郭一强/作

郭士平/作

林忠业/作

童仁生/作

范光/作

张建华/作

崔国宝/作

林森/作

连英奇/作

赵春华/作

肖恩/作

王永生/作

饰华/作

倪仁智/作

海印/作

林忠业/作

王征/作

郭艺/作

徐铁军/作

郭新民/作

海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