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拆开松下ZS99相机包装发现镜头生锈,得到的却是“拆封影响二次销售”的拒退答复;当电饭煲煮粥严重溢出,客服一边嘲讽“不会用”,一边以拆封为由拒绝退货 ——如今的松下售后,正用一套“拆封即枷锁”的操作,将“日系品质”的金字招牌磨得斑驳。这个曾靠等离子电视占据中国高端家电半壁江山的品牌,30年攒下的口碑,正在被层出不穷的售后纠纷蚕食。

一、全品类“踩雷”:从数码到大家电的拒退困局
松下的“拆封拒退”套路早已跳出单一品类,形成覆盖数码、厨电、大家电的全链条乱象,消费者的维权困境如出一辙。
在数码领域,相机成为重灾区。有用户购买松下S5相机后仅拆封未激活,因买错型号申请退货,却被京东“松下数码官方旗舰店”以“包装拆开”为由拒绝,即便指出店铺名称误导消费者,平台仍站在商家立场驳回诉求。另一用户发现ZS99相机镜头存在生锈做工问题,商家却坚称“不影响使用”,京东介入后仍以“拆封不符合无理由退货”为由终止维权。更荒诞的是跨境数码产品,有消费者购买后愿承担运费和税费,却被商家以“跨境商品不可退换”直接拒绝,无视《消法》对无理由退货的明确规定 。
家电品类的拒退理由同样霸道。电饭煲煮粥溢出导致机器停摆,客服非但不处理质量问题,反而嘲讽用户操作不当,对“7天无理由退货”请求仅用机器人回复敷衍;除湿机因噪音大申请退货,商家以“使用过无法退款”为由拒退,全然不顾“不试用无法判断好坏”的基本常识;甚至有用户收到2023年生产的库存冰箱,要求退货时竟被要求自行承担运费,理由是“发货合规” 。从几百元的剃须刀到上万元的冰箱,松下售后似乎将“拆封”变成了免责金牌。
二、法律硬伤:“拒退套路”本质是违规操作
松下售后反复提及的“拆封拒退”,在法律层面早已站不住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除定制商品、数字化商品等四类特殊品外,网购商品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而相机、冰箱等均不在限制范围内。更关键的是,《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第八条明确指出,“消费者基于查验需要而打开商品包装,或者为确认商品的品质、功能而进行合理的调试不影响商品的完好” 。
这意味着,松下以“拆封”为由拒退的行为,直接违反了上述法规。司法实践中已有明确判例:某店铺因未在显著位置提示“激活后不支持退货”,即便手机已激活仍被判需退款,法院明确指出“未履行主动提示义务的格式条款无效” 。而松下的操作更显恶劣——多数投诉案例中,商家既未在商品页面显著标注“拆封不退”,更未在支付前设置确认程序,甚至部分“官方旗舰店”还存在名称误导,本质是利用信息差侵犯消费者权益。
更令人费解的是平台的“协同沉默”。京东、天猫等平台在消费者投诉时,往往以“商家规定”为由偏袒品牌,如京东在松下相机生锈纠纷中,直接以“不符合7天无理由”拒绝用户合理诉求,无视其提供的法律依据 。这种“平台-品牌”的利益绑定,让消费者维权陷入“投诉无门”的绝境。
三、口碑透支:从“品质标杆”到“售后泥潭”的坠落
对于70、80后而言,松下曾是高端家电的代名词——其等离子电视曾因技术领先成为“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时“先育人才、再造产品”的理念更积累了扎实口碑。但如今,这份信任正被售后乱象与质量问题双重侵蚀。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松下电器累计投诉量已达2171条,除“拆封拒退”外,产品质量问题同样突出:破壁机三个月内三次故障却被要求自费维修,冰箱频繁出现故障代码却仅靠“断电重启”敷衍,洗衣机刚买就出现脱水异响。更讽刺的是,有消费者发现万元冰箱一年降价3000元,质疑产品存在质量隐患却得不到回应。当“日系品质”的滤镜破碎,售后又成为“遮羞布”,消费者的失望便顺理成章。
这种口碑崩塌已体现在市场表现上。在电视领域,松下早已退出主流视野,2024年中国线上电视市场被海信、小米等国产品牌瓜分60%份额,松下的技术优势沦为“时代记忆”。而售后纠纷正进一步蔓延至其仍有竞争力的家电、数码品类,有用户直言“再也不会买松下,30年的信任一次售后就耗尽了”。
四、病根在哪:成本焦虑下的短视选择
松下的“售后摆烂”并非偶然,而是行业竞争与内部管理双重压力下的短视选择。从外部看,中国家电市场早已是“红海战场”——国产品牌在性价比、智能化上全面发力,松下的价格优势渐失,2024年其冰箱、洗衣机等核心品类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为控制成本,部分型号采用库存配件、缩减品控环节,导致质量问题增多,而“拆封拒退”本质是用售后套路掩盖品控短板。
从内部看,渠道管理混乱加剧了问题恶化。松下在京东、天猫等平台既有自营店铺,也有第三方“官方旗舰店”,但售后政策不统一、监管缺位,部分第三方店铺甚至疑似销售二手翻新机,却以“拆封不退”逃避责任。更值得警惕的是,松下似乎将中国市场视为“成本洼地”,其售后投入远低于欧美市场——在日本本土,数码产品拆封后7天内仍可无理由退货,这种双重标准进一步刺痛了中国消费者。
结语:口碑易碎,信任难建
30年前,松下用技术与诚意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30年后,却用“拆封拒退”的套路消耗着积累的信任。在消费维权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法律不会容忍“霸王条款”,市场更不会原谅对消费者的轻视——当海尔、小米等品牌早已推出“30天无理由退货”“拆封仍可退”的服务时,松下的售后政策显得既落后又傲慢。
松下或许该明白:售后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品牌最后的护城河。若继续放任“拆封拒退”套路横行,其失去的将不只是一个个订单,而是在中国市场的未来。毕竟,没有消费者会为一个既无品质保障、又无售后担当的“老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