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泽生带领滇军六十军起义,这事儿在解放战争史上可算是一段佳话。起义的这支部队规模完整,从军的架构都在,既参加了解放战争,也战斗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不过,这支六十军起初的战绩并不算太顺利。抗美援朝的前三次战役,他们也都参战了,可打得其实挺一般的,与三十八、三十九军这些核心主力比起来,明显还差了一截。
作为从国民党军队起义而来的部队,直到曾泽生以下,官兵们个个都盼着改变过去的模样,可要是打不好仗,一切都难免难堪。有段时间,曾泽生压力山大,甚至一度自我放弃,开玩笑似地说让我去三十八军当伙夫。
入朝作战中,打得不顺的部队不少,彭总还曾当众责骂过一位兵团副司令和军长,弄得他们都抬不起头来,但这并不算啥了不得的事。那为什么曾泽生就感受到那么大压力呢?

咱们简单回想一下,曾泽生六十军在起义前后都经历了些什么。
一、优待改编
曾泽生六十军属于滇军的主力,不过相比桂系和川军,滇系的实力就差了不少,兵力也不算多,整体实力比较薄弱,一直处在国军内部嫡系和杂牌之间的最低层。
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六十军也就自然形成了那种不为馒头争,只想出点力的心态,打仗冲锋在前,用成绩来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不过,这大多算是自我安慰罢了。
1946年4月,曾泽生带领部队到了东北,本以为能振作一下,但一到那儿,便被各方面算计得寸步难行。六十军的三个师,分别听命于杜聿明的东北保安司令部、新一军以及新六军的指挥,曾泽生只能指挥军直属队和一个工兵连,心里不免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变成了“空军”司令一般,没实权。184师在海城遭遇解放军包围,局势很紧张。那时,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和杜聿明、廖耀湘之间有矛盾,互相拖延不出援手。潘朔端最终带领184师起义,曾泽生也是从184师出来的。这个变故,对他本人以及六十军的其他部队来说,打击都挺大的。
长春之围那会儿,六十军就像是后娘养的似的,粮食根本跟不上,兵员补充也没着落。曾泽生这阵子吃了不少苦,受尽了中央军和东北那帮坐地虎的欺负,起义前夕,蒋介石还硬把六十军逼得要突围。士兵们长期吃不饱饭,走路都费劲,反倒还突什么围啊。
所以后来全军起义,都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不能只怪军事上的因素。
东北野战军收下曾泽生六十军投降后,待遇挺不错的,不仅把军号改成了五十军,还派了政委和政工干部到部队里,基本上没怎么动,而且曾泽生和他的一些亲信师长、大部分团长,基本上都没变。
从长春撤下来后,五十军就搬到吉林九台这边进行休整和补充。东北野战军把曾泽生以前指挥的三个师和直属队,全部都归还到原来的编制里。曾泽生在东北打了整整三年仗,竟然直到他起义的那一刻,才算是真的能指挥自己的部队,真是让人觉得挺奇怪的。
不用说,曾泽生对中共那是真的感激得直掉眼泪。
东野这人也是挺细心的,派去的政委徐文烈,正是云南出来的,跟曾泽生相处得挺不错,工作上配合得也挺默契。
东野跨过关卡南下攻打中南地区,五十军接到任务南下作战,一度攻占了川东和鄂西的地段。
1950年10月24日和25日那两天,五十军赶到丹东和辑安(现在的集安市),随后立刻和兄弟部队一起偷偷摸摸地插入朝鲜。
二、临危受命
五十军当年和日本鬼子交过手,打得还算有模有样。解放战争时期,也曾驻守吉林城,导致东北民主联军久攻不下,蒋军那边称之为“吉林大捷”。这次胜利虽说不上够大,但总体来说还是旗鼓相当,比起同期国民党军的其他部队要强一些。
起义一结束,就投身南方的解放战争,伙同红军残余兵力打击国民党军的残兵败将,那真是风卷残云般的猛烈。
不过,五十军心里还是存着疙瘩,拼命想打出一场和别的解放军一样,甚至更厉害的战役来,好让滇人也能打硬仗。
眼看机会摆在眼前,可一到朝鲜战场,面对空前强大的敌人美军,五十军在前两次战斗里表现得还算不错,但和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二军这些四野的精英比起来,就差得远了。
部队里头、军内有人议论纷纷,觉得五十军的战斗力平平,基本上就会挑软柿子捏,没啥硬本事。
曾泽生心里反反复复地烦闷,不停发牢骚,直言自己这个五十军的军长不干了,宁愿到三十八军当个炊事员都行。

其实曾军长完全没必要这么折腾,无论是四野的领导还是彭总,那都是对他照顾得挺周到的。曾泽生身上患着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早在下川东作战的时候就已经疼得厉害,走路都挺难受的。一开始,四野的领导也没打算让他上朝战场,想让他专心治病,但曾泽生几次主动去找谭政,请求参战,才终于得以参加朝鲜战役。
抗美援朝前头的两次战役,主要靠的是出其不意、迅猛猛逼、猛打猛攻,这正好是四野那几支王牌部队的拿手绝活儿,而不是五十军的强项。所以像云山遭遇战、第二次战役这些激烈的拼杀,三十八军等部队表现得挺不错,而五十军就显得平平淡淡了点。
直到第三次战役时,五十军终于抓住了个机会,歼灭了英军奥斯特来复枪团底下的一个营,以及第八骑兵坦克直属中队,击毁并缴获了坦克31辆,装甲车和汽车24辆。这次战果算是不错啦,也被志司夸了几句。
不过呢,五十军的整体表现还是比不过其他主力部队的情况没怎么变化,直到第四次战役突然开打,志愿军遇到了一次出乎意料的危机,五十军才趁势站到了风口浪尖上,好不容易抓住了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就是那场,随即展开的反攻,打得志愿军措手不及。

志愿军前三次作战都赢得了辉煌的胜利,不过懂得战史的朋友都知道,从第四次战役开始到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再也没像前几次那样大获全胜,双方逐渐陷入了僵持和均衡状态,志愿军也不再轻易包围美军的主力部队,更没有那种能随意突击百余公里的疯狂速度。
造成这种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以李奇微为代表的美军高层指挥官调整了他们的战斗策略。早前,麦克阿瑟所倡导的理念是:尽可能推进,直到受到后勤补给能力限制,逼近那条由力量平衡所决定的界线为止。
结果不用多说,这套思路在对付菜鸟兵力时确实挺管用,要不是志愿军动手,北朝恐怕就要完蛋。不过,一遇到成熟且能自主抗衡西方军事体系的中国,麦克阿瑟那种只拼速度、不讲整体的战术,立马就暴露出孤军奋战、侧翼受敌、前後不连贯的严重问题。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反复运用绕圈包围、穿插分割的战术,屡战屡胜,就是看准了并利用了美军战略上的这些短板。
五十军之所以表现差,不外乎是因为它的作战方式偏向于守着不善于主动攻坚。
三、看似必死的任务
为了把五十军汉江南岸阻击战的重要性说得明明白白,咱们得再多写点,把这场战役的整体背景和它的意义说透,否则容易把这次阻击搞成一般普通的战斗。
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团军军长后,采取了和麦克阿瑟完全不一样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重点打击和伤害中朝军队的有生力量,攻城夺地只算辅料。
是不是觉得眼熟啊?这和咱们部队一直强调的作战思路几乎一样,实际上,无论中西方,不管装备技术差距多大,在探索最终的军事规律上,大家都是那么一回事。
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李奇微安排了一连串反击行动,而这次迅速而全面的反击,迫使志愿军在还没从第三次战役的消耗中恢复过来时,被迫投入到第四次战役中。
当时20万志愿军主力集中在汉江两边,李奇微也不打算攻占汉江沿线的老都汉城,而是把目标锁定在中朝军队上,开展了所谓的“屠夫行动”,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杀人。
当时有位美国记者提问,叫这个名字是不是会对国际看的产生不好的影响。李奇微回应说,战争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没必要因为杀人而觉得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