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陲小镇到世界级都会,深圳只用了四十年。公路,可以说是这座奇迹之城最直观的“见证者”:1980年代,深南大道还是尘土飞扬的“二线关”便道;1990年代,广深高速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性高速公路,把“深圳速度”第一次输出珠三角;2000年后,机荷、梅观、南坪、水官等高快速路相继织网,全市高快速路网密度跃居内地城市第一,为千万级人口爆发式增长铺就跑道。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建成高快速路572公里,路网密度达9.9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国首位,原特区内外“二元”结构被彻底抹平,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已经从蓝图变成日常通勤。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到来之际,深圳把视线投向城市外围那条尚未合龙的“弧线”——深圳外环高速公路。它不仅是深圳“七横十三纵”干线路网最后一横,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环。

据悉,深圳外环高速西起宝安沙井,接广深沿江高速,连接宝安区、光明区、龙华区、东莞市、龙岗区、坪山区、大鹏新区,终至大鹏坪西路,全长94公里,其中深圳段77公里分三期建设,全线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100公里,估算总投资约294亿元。项目2006年纳入规划,2014年一期开工,2020年12月一期(宝安—龙岗)通车,2022年1月二期(龙岗—坪山)通车,目前已经成为机荷、惠盐高速之外又一条东西向货运大动脉。
而深圳外环高速公路真正的“硬骨头”则是三期(坪山—大鹏段),因为线路要穿越大鹏半岛生态红线,桥隧比高达 92%,其中田头山隧道群5052米,最大埋深436米,地质条件复杂,被业内称为“在豆腐块里打洞”。2024年1月三期全面开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首次引入“隧道工厂化”理念:斜井、主洞同步掘进,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626米斜井仅8个月实现贯通,比传统工效提升30%。2025年4月,控制性工程新围互通立交通过交工验收,11条匝道、11座桥梁在13个月内完成,比同类项目缩短工期3个月,目前已具备通车条件。目前,田头山隧道斜井顺利贯通,正式进入大拱段施工,为2026年上半年主洞贯通打下基础。

按照目前的进度,深圳外环高速三期将于2028年上半年全线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将形成长94公里的完整外环高速闭环,与广深、沿江、惠盐、博深、盐坝等9条高速互联互通,预计每日可分流机荷高速20%车流、南坪快速15%车流,龙岗至大鹏通勤时间由90分钟压缩至40分钟,深莞惠都市圈跨界货运绕行距离平均缩短17公里。一条外环高速,半部深圳发展史。它见证了从“三来一补”到“高端制造”的产业跃迁,也承载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重命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