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普利兹克奖vs院士头衔,顶流荣誉PK,差异在哪里?

建筑圈的2025年,因为两份荣誉的到来显得格外热闹。3月,刘家琨捧回普利兹克奖,被许多人称作“乡土建筑诗人”;11月21

建筑圈的2025年,因为两份荣誉的到来显得格外热闹。3月,刘家琨捧回普利兹克奖,被许多人称作“乡土建筑诗人”;11月21日,张鹏举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内蒙古建筑界首位获此殊荣的人。

一个是全球瞩目的“建筑界诺贝尔奖”,一个是国家认证的“行业领军者勋章”,这两种荣誉近日在建筑圈中引起激烈讨论!而有意思的是,院士评判标准如此严格,中国的建筑院士却没有获得过普利兹克奖,同样,拿过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也没有获得过中国建筑院士,这两个荣誉差异在哪?

其实,这两样荣誉“基因”完全不同!普利兹克奖像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建筑创意大赛”,它不在乎你来自哪里,而更看重你的设计有没有想象力,有没有对人居与环境做出持续贡献。奖项旨在表彰在建筑语言、思想和技术上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个人。

而院士头衔,更像是一枚由国家颁发的“行业功勋徽章”。它关注的是一个人对国家建设的实际贡献——技术攻关、工程实践、标准制定,样样都要硬功夫。张鹏举在内蒙古扎根四十载,测绘传统民居、自费研究、提出“平实建造”理念,最终把适合草原的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以建筑书写地域答卷。

所以不必争论哪种荣誉更“高级”。普利兹克奖让中国建筑带着自己的语言走向世界,它拓展的是视野与可能性;而院士所代表的,是把责任写在大地上,把技术落到民生中。一个像是“开窗”,一个像是“打地基”。

对于今天的中国建筑而言,两者其实缺一不可。我们需要刘家琨那样用设计沟通乡土与现代的创作者,也需要张鹏举这样几十年坚守,为乡村振兴提供建筑范本。他们都在回应时代的提问,只是答案的方向不同。

或许,建筑的终极荣誉不在于拿了什么奖,评了什么头衔,而在于它是否真正温暖过一片土地、一群人。从这个角度看,能解决问题的建筑,就是最好的建筑。

要是你选,要国际奖项还是国家荣誉?

欢迎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