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是从小学课本中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但大家是否知道,赫赫有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中,其实有两位幸存者?

这两位英雄的命运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轨迹:一人默默回到乡村,担任起村支书,另一人则一路从战场到机关,最终享受正师级干部待遇。
2005年3月21日,88岁的葛振林安然离世。
几天后,湖南衡阳当地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追悼会,人群和花圈挤满了院落,就连聂力中将(聂荣臻元帅的女儿)的名字,也在挽幛上。

葛振林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曾经从悬崖跃下,多年后,他担任了重要职务,最后安详地走完了一生。
这位出生于1917年的河北人身上伤痕累累,每一道都是战火留下的勋章,他是那个从悬崖上摔下还能站起来的人。

与他命运迥异的,是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他没有再穿军装,没有再扛钢枪。
伤愈出院后,他转业地方,1947年,得知家乡解放,他和爱人回到故乡,担任公社委员、县委委员等职务,一个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壮士,成了村里一名干部,为家乡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宋学义不像葛振林那样成为英模代表,也没有站上抗美援朝的战场,但他也在依靠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发展做贡献,同样值得大家尊敬。

1971年,他在郑州因肝病离世,年仅53岁,“宋学义”这个名字,至今仍被无数人提及。
“五位英雄在狼牙山纵身一跃”,用生命与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1年秋,那时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扫荡”,狼牙山成了战火中的屏障,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位战士主动请缨留守,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他们从山脚一路退,退至一处悬崖峭壁,退无可退,枪声、硝烟、喊杀声混合成一种撕裂现实的交响曲。
弹尽粮绝之际,他们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跳崖,马宝玉等三人当场殉国,葛振林与宋学义却被山崖下的树枝所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得知五人事迹后,亲自为他们授予称号:“狼牙山五壮士”,还亲自为他们题词,掷地有声,史册留名。

葛振林的人生从那一刻开始,被彻底改写,等到伤势愈合的差不多后,他留在了部队,随后重返前线,参与了解放战争中多个关键战役,包括天津、张家口、太原。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奔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那段时间,他身上伤痕层层叠叠,就像一张历史的地图,每一道都标记着流血与牺牲的坐标。

后来,后来他被安置在湖南,担任多个重要职务,1966年,因伤病,他申请退养,正式离休后,享受正师级待遇,这是一位战士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葛振林从未张扬过自己是“英雄”,只是默默在岗位上工作,反观宋学义,他的命运则更贴近人间烟火。
在那个年代,转业干部并不稀奇,可像宋学义这样曾经跳过悬崖的英雄却很少被人知晓,他就那样生活在田间地头中,直到生命结束。

宋学义(右二)
一位成了将军级别的干部,一位成了村里的支书,他们有着不同的结局。
我们总说要铭记历史,可很多人只记得“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却从未深入了解他们的名字、遭遇与归宿。
英雄不应只活在课本里,更应活在人们的心中,“狼牙山五壮士”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五条真实生命的故事。

葛振林的晚年,是胜利者的平静,宋学义的归田,是幸存者的沉默,他们都是英雄,只是走了不同的路。
历史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包容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结局,也许真正的英雄不只是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人,也包含那些在黑暗中坚持走完一生的人。

剧照
我们应该记得“狼牙山五壮士”的名字,他们的命运,他们曾经真实地活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不是神话,他们是人,是中国人,他们的故事,值得一代又一代人讲下去。
参考资料:学党史 | “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后,发生了什么?云南消防.2021-06-19 14:5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清风润万家】葛振林的家风故事.兰州市七里河区妇联.2025-08-26 15:51.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84年前的今天,五位勇士纵身跃下……他们的故事这样写入语文课本.纵览新闻2025-09-25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