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太疯狂了! 福建50人小公司,竟用AI同时挑战食品、美妆、医疗巨头

你印象中的高科技公司是什么样?是上下好几层,员工好几千,还是实验室里摆满了昂贵到咋舌的仪器?在福建厦门,有这么一家公司,

你印象中的高科技公司是什么样?是上下好几层,员工好几千,还是实验室里摆满了昂贵到咋舌的仪器?

在福建厦门,有这么一家公司,叫瑞聚医学。全公司上上下下,满打满算,就50来人。这规模,搁在很多互联网大厂,可能就是一个项目组的人数。

但就是这么一家“小公司”,干的事儿却让很多人直呼“看不懂”,甚至觉得“太疯狂”:

他们同时向食品、美妆、医疗器械、工业原料这四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开火”,研发着十几种不同的产品。更夸张的是,他们不仅自己搞研发,还接其他大公司的“外包”研发订单。

按理说,初创公司最怕的就是力量分散,得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集中全力突破一个点。可瑞聚的创始人蓝志元,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他骨子里那股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劲儿,让他敢想敢干。而支撑他敢这么“疯”的底气,只有一个——AI。

这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这个叫蓝志元的福建老板,又是何方神圣?他凭什么觉得,自己这50来人,就能撬动那么多大行业?故事,还得从一个“学霸”的焦虑说起。

No.01“学霸”的焦虑

蓝志元,1986年出生于福建漳浦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的起点,远非人们想象中的“天之骄子”。中考时,他因为志愿填报规则改变,差点没学上,父亲甚至让他去学修车。

是他哭了一天,拼命争取,才换来复读的机会。高考第一次也考砸了,心仪的学校没去成,又复读了一年。

最终,他去了汕头大学读化学。就是从那时起,一个“去美国读书”的梦想,在这个农村娃心里扎了根。

在周围人看来,这简直是“白日梦”,但他愣是靠着四年如一日的苦读,把自己“读”进了美国麻省大学,拿到了高分子材料的博士学位。

这是一个标准的“寒门贵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剧本。毕业后,他在美国大公司干过,也和人合伙创过业,做膳食补充剂,生意还不错,一年能有几千万营收。

这段经历让他开了窍,从一个只会泡实验室的“技术宅”,变成了开始懂市场、看报表、管团队的“准商人”。

2021年,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回国在厦门成立了瑞聚医学,一头扎进了他读博时就深耕的领域——再生医学。他的目标很明确:做一款能修复人体神经的“导管”。

这玩意儿技术含量极高。我们人体的神经像电线,断了就很难自己长好,尤其是缺损太长的话。

当时,国际上最牛的公司,也只能修复2厘米的神经缺损。而蓝志元的团队,愣是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生物材料,能把修复长度做到4厘米!

这放在学术界,绝对是值得敲锣打鼓的突破。但作为公司老板,蓝志元在短暂的兴奋后,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因为他做的是“三类医疗器械”——这是植入人体、风险最高、监管最严的那一类。

从研发完成到最终拿到注册证上市销售,中间隔着一条漫长且烧钱的鸿沟: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层层审批……他预估,这条路走完,起码得到2028年。

6年!整整6年只有投入,没有收入!这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屋漏偏逢连夜雨,那时候医疗赛道的投资环境突然变冷,想找钱难如登天。

技术上的“学霸”,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遇到了生死劫。团队辛苦研发出的领先产品,眼看就要因为“等不起、养不起”而胎死腹中。

No.02从“造支架”到“修万物”

2022年底到2023年春天,是蓝志元最迷茫的时候。公司方向不明,资金压力巨大,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转折点,在一次和创业学长的深夜长谈中到来。学长帮他复盘:你们的核心能力,真的只是那根神经导管吗?不,是你们捣鼓出来的那些材料本身!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蓝志元的思维牢笼。他猛地意识到:我们干嘛非死磕“医疗器械”这个窄胡同?我们最擅长的,是做出各种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啊!

以前,他们想的是“造支架”,一个产品打天下。现在,他们应该变成“做钥匙”——用材料这把“万能钥匙”,去解开各行各业遇到的“锁”,也就是那些它们自己解决不了的材料难题。

这个弯一转,天地瞬间宽广!做神经导管,你得面对长达数年的审批;但如果你是用一种新材料,帮一家食品公司延长产品保质期,

或者帮一家美妆公司做出效果更好的精华液,又或者帮一家工厂改良生产原料,这些领域的验证周期和市场反应,要快得多得多。

想通了这一点,蓝志元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疯狂到家”的决定:才成立两年的瑞聚,要同时进军食品、美妆、医疗器械、工业原料四个领域,推进十几条不同的产品研发管线!

消息一出,质疑声扑面而来。别说初创公司了,就是很多大企业,也不敢这么铺摊子啊。每个行业水都那么深,你一个50人的小团队,顾得过来吗?这不就是典型的“找死”吗?

但蓝志元心里有底。他的底气,就来自于2022年底开始火爆全球的ChatGPT。他敏锐地察觉到,AI技术的爆发,将彻底改变材料研发这个古老的行业。

No.03把科学家几年的活,压缩到几个月

传统的新材料研发,是个什么状态?说白了,很大程度上靠“试错”。比如,想找一种既能保湿又不黏腻的化妆品材料。

科学家们就得根据经验,提出几种可能的方向,然后带着几个研究生,在实验室里不停地调配、合成、测试。失败了,再换一个方向。

一个项目周期,动不动就以“年”为单位。人力、时间、资源,投入巨大,效率却很低。

但AI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蓝志元把公司的AI团队独立出来,作为核心引擎。这个AI引擎能做什么?

它就像一个超级聪明又不知疲倦的“材料预言家”。研究人员把想要的材料性能(比如:要很坚固、要能降解、要人体亲和、要成本低于XX元)输进去,

AI就能在海量的材料科学数据库里进行模拟、计算、筛选,快速找出最有可能的几种分子结构和配方组合。

这样一来,材料探索阶段80% 的试错时间被直接砍掉了。过去需要科学家带领团队花一两年才能摸索出的方向,现在AI可能两三个月就能给出最优解。

“过去科学家带领的课题式研究虽然深入,但周期长、响应慢,客户根本等不起这种以年为单位的研发节奏。”蓝志元说。

这就是他敢“四处开火”的核心秘密。放在以前,同时搞十几条管线,至少得组建一个几百人的研究院,成本高到天上去了。

但现在,一个50人的精英团队,在AI这个“超级大脑”的辅助下,就能高效运转。

他不再是靠人海战术,而是靠“人+AI”的智能力量,打破了传统研发的“人力壁垒”和“时间壁垒”。

No.04“钥匙”是怎样炼成的?

光说概念可能还有点虚,我们来看几个瑞聚实实在在干的事情,你就明白这把“钥匙”怎么用了。

案例一:3秒快干医疗胶。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生产设备,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医疗胶水。原来的胶水固化需要6秒钟,就因为这多出来的3秒,严重影响了整个生产线的效率。

他们自己搞不定,就找到了瑞聚。瑞聚的团队用AI模型筛选材料,很快就为他们定制了一款新型医疗胶,实现了“瞬间粘合”,把生产效率一下子提了上去。

案例二:美妆成分“缓释术”。一家高端护肤品品牌,想推出一款效果更持久的精华液。核心诉求是:里面的有效成分不能一擦上就释放完,得要像“慢炖锅”一样,缓慢地、持续地释放到皮肤里。

这就是典型的材料控释问题。瑞聚利用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积累,为它们设计了一种微胶囊包裹技术,成功实现了活性成分的精准控释。

案例三:食品质构“魔术师”。有食品公司想开发一种新型植物基肉,希望它的口感和纤维感能更像真肉。这也离不开材料科学。

通过调整蛋白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瑞聚可以帮助客户改善产品的质地和咀嚼感。这些案例看似五花八门,但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下游的公司(无论是做医疗的、做化妆品的还是做食品的)能感知到市场的痛点,但它们自己不懂材料,被卡住了脖子。而瑞聚,就专门负责帮它们“解锁”。

一家原本只是接单的“乙方”材料实验室,通过这种方式,深度嵌入到了多个行业升级的链条里,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No.05梦想照进现实,拼出来的路

回顾蓝志元的路:从漳浦农村差点辍学的少年,到麻省大学的博士;从一度陷入绝境的医疗器械创业者,到如今用AI“四线作战”的“材料界钥匙匠”。

驱动他的,始终是那股“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和那个深埋心底、关于梦想的火种。

他曾在一篇给学弟学妹的文章中写道:“我很怕没有梦想的日子,因为没有梦想我就像行尸走肉般苟且地活着。”

当年,那个被所有人嘲笑的“美国留学梦”,他坚持了下来。如今,这个在旁人看来“太疯狂”的AI材料平台之梦,他正走在实现的路上。

这家只有50人的福建小公司,或许正在用它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一个未来产业的雏形:未来的竞争,或许不再是“大公司”对“小公司”的碾压,

而是“聪明的公司”对“传统的公司”的超越。谁更能拥抱新技术,更灵活地整合资源,谁就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条路,是蓝志元和他的瑞聚,用AI这把新钥匙,硬生生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