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没有诺奖,超越美国,我国顶尖科研实力照样是全球第一

最新《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报告》显示:中国顶尖科学家人数升至32511人,超过美国的31781人,而跃居全球首位。过去,公

最新《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报告》显示:中国顶尖科学家人数升至32511人,超过美国的31781人,而跃居全球首位。

过去,公知经常抨击我国没有诺奖,科研水平差。

当我国科研实力提升后,又被他们扣上“论文大国”,“水论文”的帽子。

没有人替国内的科研人员发声,但他们却从未停下。

如今,我国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数量,已经比美国多了很多,顶尖科学家的数量5年翻一倍。

在中外合作的科研中,我国科学家,过去大多数是跟随美国人做研究,而现在有45%是领导美国人在做研究。

无论是哪个方面,我国顶尖科研水平,已经后来者居上了。

根据全球129本全学科顶级期刊,在2020-2024年近40万篇数据的基础上,看到过去5年,全球高科技人才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数量,从36599下降到31781,而中国则从18805人,上升到32511人。

真正超越美国,成为科技人才第一大国。

不过,在金字塔的最顶尖,我们还有些许差距。

2024年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CR”排行榜发布,我国一共1405人,占20%。

和第一美国相比还差了些,但趋势则是一个上坡,一个走下坡

美国比2023年减少了1.1%,已经连续多年持平或下降,而我国则继续增加2.5%,相比于2018年,我国已实现翻倍增长。

如果保持这个趋势,大约7年后就能超越美国。

所谓的高被引,就是被别人提到的多。

在科研界,你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启发,想用在自己的研究中,就必须声明,这个声明就是引用。

比如一个科学家做出了量子计算的开创性研究,那么后续做相关研究的人,都会在文章中提及他。

因此,论文被引用,相当于网红被@,这个数越多,就说明这个研究者越优秀。

至于“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就是最近3年,他的科研成果,被别的科学家在研究中,所提到的总数,排在全球前百分之一。

这就像高考前1%的,都是全省尖子生,都能进最好的大学一样。

每年HCR人数只有约7000人,而全球活跃的科研人员有900万,也就是一万个里面才7个人。

而且,我国科学院凭借308位上榜,远超哈佛231位、斯坦福133位、清华大学92位。

也就是说,我国顶尖机构的顶尖人才数量,已经远远超越美国,而在总的尖子生中,我国也快要赶上美国了。

除了总量,还有一个指标可以看到我国顶尖科学家的增加。

武汉大学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在各国合作的研究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科学家,是哪些国家的更多。

比如某项科研成果,最终发表的论文中,记录的是我国科学家主要承担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思路,而不是做实验、统计数据这类,那么就计1票,最后算总数。

毕竟提出问题、设计课题的才算是领军人才。

在绝对数量上,我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处于领导者地位的这部分份额,在近10年间,从不到30%,增加到45%,预计2027年就能超过美国。

而和欧洲科学家的合作项目中,双方领导力份额,分别在2019年、2025年就已经达到均衡。

这说明,在和欧美合作的科研中,我国科学家已经从过去的跟随、打杂,到现在的引领,未来这一趋势还将会继续。

目前,随着美国科研经费发放中断,从2018年开始,越来越多华人科学家,因为经费、歧视等原因,都选择了回国。

甚至是AI领域,我国也从过去几年,落后一两年,到现在顶尖AI大模型的能力,比如阿里巴巴的千问、deepseek等,几乎和美国持平。

更不用说,在科技重点领域,比如机器人、5G通讯、创新药的研发上,我国已经超过美国了。

过去,我国发文多,却缺少顶尖论文,不仅仅受到国外科研人员的歧视,国内很多人也缺乏自信,不过这已经是过去式了。

我国的科研人员,已经广泛的在《nature》《Science》这类,过去主要是欧美人发表文章的,殿堂级期刊中担任主导地位。

而且,最顶尖的论文数量,比如高被引前1%的论文,我国早在2020年,已经以27.2%的份额,超越了美国的24.9%。

所以说,我国科研水平已经是世界第一。

这一路走来,靠的是国家不遗余力的支持,和科学家的默默努力。

成为创新型大国的路不好走,但我们做到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我国持续“砸钱”。

20年前,全国总研发投入不到1000亿,2024年,这一数额突破36000亿,翻了几十倍。

再看看美国,近年来,已经多次停止给大学的科研发钱。

我国在量子计算机、脑科学、5G6G通讯等“烧钱”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甚至不设“上限”。

正因如此,我国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国际专利的数量,才能连续5年全球第一。

这些科研突破,并没有躺在期刊上,而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

比如,我国新发明的5.0T磁共振,大大减少了老百姓检查费用。

另外,我国研发了全球首个上市的实体瘤双抗药,并纳入医保,为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并且减轻经济负担。

第二,光有钱还不行,人才是科研突破的核心。

国家多次提出,要让双一流学校扩招,建立人才储备库。

目前,理工科毕业生突破每年100万,是美国的4倍,博士数量也在4年前超越美国。

苹果CEO库克曾经说:西方仍对我国有误解,我国很多年前就不是低劳动力成本国家了。

他说:选择在我国生产是因为优秀的工程师足够多,美国找工程师的话,可能来的人,连办公室都站不满,而我国能站满整个足球场。

当数量足够多的时候,突破就会不断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机器人、无人机、全景相机、扫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地位。

第三,国内科研环境也越来越好。

不断给科学家“松绑”。

思想上不再推崇“穷科学家”,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支配权,下放到团队,激发科学家的潜力。

并让市场给他们出价,能者多得,越来越多的教授,靠科研转化直接变股东。

而且,国内重大科技项目,越来越轻出身、头衔,而是不分年龄,让能者居之,比如北斗、嫦娥登月、新冠疫苗等,都是这种改变带来的。

我国在顶尖科学家和成果虽然已经世界一流。

但是人均还差的很多。

什么意思呢?

虽然全球科技的明珠,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部分,我国已经和美国一样强了,但人均科研水平,还要差不少。

就是我们可能100个科学家,美国只有20个科学家,虽然大家考前1%的人一样多,但总体还是有些差距。

根据一些线形模型显示,我国要到几十年后,才能在人均科研成果上超过美国。

但人容易理解直线趋势,而难以理解指数复利。

一旦拥有大量顶尖科学家,普通科研人员的成长,是非常快的。

可以参考,上个世纪,美国吸收大量欧洲顶尖科学家后,本土顶尖科学家在后面几十年实现井喷。

人均是差距,也是巨大空间,未来几十年,我国普通科研人员,将会出现更多创新型人才。

另外,我国的顶尖科研已经是世界一流,但仍有人因为我国没有诺奖,而认为我国科研依然很差劲,依然没有创新,这就是对诺贝尔奖太仰视,而导致的偏见。

首先,诺奖一般是颁给20-40年前的工作,而不是当前的。

而且,诺奖更看重基础工作,大多数是原理、基因、细胞等等层面的工作。

过去我国人连饭都吃不饱,所以,钱都得花在刀刃上,必须先重视应用性研究,比如杂交水稻、铁路、通讯等。

现在,我国有钱了,才能在基础上“砸钱”。

目前,我国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顶尖期刊上,已经发表了大量基础性研究。

2024年,发表在以上顶尖期刊数量为617篇,远超英国、德国、日本,仅次于美国。

尤其是生命领域的《CELL》期刊上的发文量,更是比5年前增加了40%。

比如,上海徐沪济团队发表在《CELL》上的一篇文章,是全球首个CART改造细胞治疗风湿类患者,是一项原创性突破。

此类研究层出不穷,也就是说,当下我国科研水平,已经是国际顶尖了。

但是诺奖又存在很强的滞后性,屠呦呦等了45年才拿到奖。

2025年的生理学和医学奖,表彰了身体免疫调节的创新研究,而这是一项30年前的基础研究。

所以,我国人做的这些原创性研究,即使是重大、原创性研究,平均也要到30年后,才会开奖。

因此,我国人诺奖少,并不代表,我国的科研依然落后。

相反,我国的科研水平,目前已经世界领先。

或许,现在就已经预定了30年后的诺奖。

参考资料:

36氪:《中国顶尖科学家数量已超越美国》

观察者网:《中国首超美国,走势截然相反》

吴人丽:《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研中的领导力上升》

人民日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作者|白真诚

编辑|向晚晚

—END—

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