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干亲这种事情,大概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较流行,而在那个时候出生的人,在今后也会给自己的孩子认干亲。
河南豫东这边认干亲也是比较有意思的。比如认干亲的第一年,干儿子要在父母的带领下,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拿上“大馍”和“鞭炮”还有二两肉以及果子等东西去上干爹干妈家里去拜年,而后,这件事就算是定下来了!

干爹干娘呢?也要给出重视。
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那个年代大家条件都不是很好,能给件衣服就算是不错的,回礼的时候多给一点白面或是果子之类的也算是心疼孩子。再到后来,给银首饰,给银筷子之类的也有出现,当然,这个一方面是看主家的实力,另一方面是看两家的关系。
不过这种认干亲的事情,仿佛存在于几十年前,至少最近这些年,尤其是95年以后的人结婚有了孩子,几乎是很少认干亲的,这背后的变化也是耐人寻味,而当初那些认干亲的人,又如何了呢?

1.认干亲,背后情况也是比较复杂
在村里认干亲,也是经过了很多的改变。
比如说在七八十年代,认一棵树或是一个石头当干爹或是干娘的情况比较多。
再后来,认姓“张”或是姓“刘”的当干爹干娘的比较多。
这两种情况,都是基于对孩子的期待。
因为家里担心孩子长不大或者身体不好之类的,于是认个树或是石头当干娘,或者认姓“张”的当干爹,意思就是“长大”。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就有了这种现象。
到了九十年代,更多的认亲,又发生了改变。
最多的情况就是两个人关系好,等有了孩子之后,开始认干亲,希望亲上加亲。
这种情况很多,也是最多的,当然,最后也是走动几年就没有了动静,甚至见面都不会打招呼!

我见过两个堂兄弟认干亲的,也见过姐弟之间的孩子认干亲的。
什么奇奇怪怪的组合似乎都出现过。
而这一种的认干亲,就像网友说的那样“干亲是礼上亲,不想东西就想人。”
我在豫东见过一种认干亲的理由,就是“压孩子”。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两个人本来就是亲戚,比如说是堂兄弟,或是姐弟的这种情况。
但有一方,连续生了几个都是女儿,而另一方生了一个儿子。
在那个时候,一方面是有计划生育,另一方面是大家的想法,还是要有个儿子比较好。

怎么办呢?
所以两家就认了干亲。
一来,如果生女儿的那一方真的没有儿子,到百年之后,是希望这个“干儿子”能够给披麻戴孝,至少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有后的。
二来,就是“压孩子”。就是希望这个“干儿子”能够给他带来好运,“压”出来一个儿子。
很多人吐槽,说“干亲领进门,不想东西就想人。”有时候我觉得这句话,竟然还挺在理!

2.认干亲的那些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我可以这么说,绝大部分,都不再走动!
夸张的也有,那就是反目成仇,不再来往。
当然,也有好的结果。
我朋友小张和小李两家本来就不是一个村,而且两个人没有丝毫的交集,但过年的时候,小张就会去小李家拜年。
我当时就很疑惑,这中间有什么关系在吗?
后来才知道,是小张的父亲,认了小李的奶奶做干娘,现在小张的父亲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就让小张作为代表,继续来走动。

你说他们之间图什么吗?我还真不知道。
小李在村里是比较有声望的,家里也有钱,小张家里也没钱,上学都没钱的那种,两家相互图啥呢?我不知道,但这么多年,还一直走动。
我也见过我邻居李叔他的干娘,对李叔的儿子很好很好,李叔儿子结婚的时候,他干娘还包了一个大红包。
只是他们之间没有了走动,仅仅是在结婚的时候给个红包走动一下,其他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互动。

纵观身边的那么多人,最后的结局就是,散!
至于为什么,其实大家自己想也能够想到。
最常见的就是天各一方。有的人在北京生活,有的人在南极生活,刚开始的时候两家是在一起,但后来各有发展,见得次数也就少了很多很多。
本来就是干亲,时间久了,也就淡了!
还有就是两家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或者说之前的共同利益解体了,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

总结:
认干亲这种现象,更像是时代的产物。
虽然大部分的干亲只是前几年走动,后几年就各奔东西,但也不乏有坚持好多年的,甚至能够传到下一代,只不过这种极少罢了!
现在的人,别说是干亲了,哪怕是那种直系的亲戚关系,也就是走动几年,后面就没有了消息。

看看现在的“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是不是好久没有人说话了?
现在的人,似乎更加趋于独立空间的状态了!不互动,不打扰,更别提什么亲情和借钱,那是不可能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