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我不是药神》开头,我们遇到了正处于人生最低谷的主人公程勇。曾经做过小规模保健用品商店的他,因为产品质量问题遭遇客户投诉,商业信誉受损,生意也越来越差,更加沉重的打击是,他的妻子因为对他失去了信心而离开,留给他了一个录音笔作为告别礼物。一连串的打击令程勇整个人都陷入了灰暗的状态,仿佛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然而就在这样的低谷时期,一个特殊的机遇出现了,这个机遇的名字叫做吕受益,一位患有慢粒白血病的病人,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程勇的命运轨迹。吕受益面临的问题是昂贵的药物费用,在中国,他每个月需要服用的格列卫药物费用高达数万元,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是他告诉程勇,在印度有一种效果相同但价格很低的药。
起初程勇对这个提议持怀疑态度,担心药物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但是吕受益为了生存,愿意用自己所有的积蓄换取一线生机,这深深触动了程勇。他开始思考,对于一个已经一无所有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翻身的机会,于是他决定接受这个挑战,带着吕受益给他的钱踏上了前往印度购买药品的旅程。

随着程勇的药物代购业务初步成功,他逐渐认识到,要让这项业务持续发展,光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于是他开始寻找合作伙伴,组建更加专业的队伍。这个团队由几个不同背景、不同特长的人组成,每个人都在这个特殊的商业模式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刘牧师精通英语,可以和印度的制药公司交流;刘思慧负责管理病友群,并与病人进行沟通;彭浩这个从贵州来的年轻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病友;再加上最早找到程勇的吕受益。

但是这种代购方式也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困难是法律风险和市场竞争。在印度,他们需要躲避海关和黑市,每一次药物的运输都伴随着巨大的危险。回到中国,他们还必须避开警察、税务和食药监的检查。这一切都像是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深渊。
除了法律风险,市场上的竞争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市场上出现了其他卖家,其中不乏卖仿制药甚至假药的人。这些竞争对手对程勇的团队构成了威胁,他们必须在保证药物质量的同时维持一定的价格优势,以保证市场上的竞争力。

随着程勇和他的团队在药物代购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难免会引来一些人的关注与妒忌。这些人里,最危险的就是那个叫张长林的商人,张长林同样在从事药物代购业务,但他的做法更为商业化,卖的东西比程勇贵得多。为了生意上的利益,张长林想要买下程勇的货物,但是遭到了拒绝,这让张长林更加愤怒,他用了很多办法来对付程勇等人,包括暴力威胁、诱使病友告发,甚至向警方举报。
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程勇和伙伴们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他们只好暂停药品的销售,并试图隐藏起来,很遗憾他们最终都被警察发现并逮捕,这对于一心想要帮助病人的程勇和伙伴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接下来的庭审中,法庭上展现了这场复杂的道德与法律辩论。他们被指控走私和销售未经批准的药物,管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帮助病人,但这一行为确实触犯了法律,最终他们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并且被没收了所有的财产。这一判决不只是对他们的个人的惩罚,也是对他们所做选择的一种审视。
影片并没有单纯地将他们描绘成完美的英雄或彻底的反派,相反它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性,他们既有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一面,又有悲天悯人的良心。他们的所作所为尽管是非法的,但却是一种对病人的怜悯和希望。这样的刻画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立体,同时也让这个故事与真实的人生更为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