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口参考值的模型估算,地球有史以来大约诞生过1080~1170亿人。
这其中按长期平均份额估算,中国历史上的累计储存人数大概在280亿到304亿元左。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咱们拦腰砍一半,算150亿人,那这么多中国人他们坟头都去哪了?
实际上他们一直就在你和我的身边,1983年深圳特区的建设大开大合,施工人员在宝安区的一个山包上挖出了大家伙。
在20个商品房的面积上,从东汉到明清密密麻麻埋了377个人,墓连墓,坟叠坟,你上有我,我下有你,挖了一层还有一层。
这就是2000年的全国考古发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横跨朝代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古代墓葬群,深圳铁子山古墓群。

因为埋的死人太多,当地人也把这个叫做鬼山。
但其实附近500m的范围内至少有6片小区,两个市场,两座大厦,一个小学。
面对深圳的房价,什么鬼都得绕路。
中国有句古话是,墓不出五服,碑不过三代。
一个中国人会经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的死亡,吹锣,打鼓,躺平进棺。
第二次是概念上的死亡,后人遗忘,坟茔消弭,这个过程比大家想的要快上很多,大约只需要50~60年。
一个五尺高的新鲜大坟头,在坟内棺木腐朽之后就会出现第一次坍塌,变成三尺高。
在经过不间断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坟土就渐渐变成了一二尺。
如果没有人维护那10年之内往往就只是一小片微微隆起的平地。
所谓身高草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个比较好方法就是立碑,从材质特性来看,较之于黄土,单块的石碑在没有人为破坏的前提下,保存上百年属于普遍现象。
更重要的是石碑的存在具有标识作用,耕作的农民会因为石碑的视觉提示,有意识的避开石碑本体和石碑后方的本土区域。
使得整个坟茔的保存时间得以延长,但是在民间殡葬与祭祀当中,大部分人选择为长辈立碑的行为通常集中在直系亲属三代以内。
这既与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相关,也符合民间感情上的重视程度,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
农村所谓五服,指的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亲缘体系。
基本上你会去维护的,以及会维护你坟头的人就只存在于父系这上下三代以内。
这也就是古代平民坟墓保存不下来的根本原因。
别说平民,哪怕你是皇帝在中国古代帝王宗庙里也只有开创或功德较大的祖宗被永久供奉于太庙。
其他非祖非宗的帝王传之五世后,就会按挑迁制度,移至太庙后殿的祧庙,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
这还只是庙祭的部分,墓祭部分往往会更加省略。
尤其是宋代,平民宗祠权限开放之后,比起到坟地的墓祭,人们更重视在祠堂完成的庙祭。
如果这些家族的内部血系或者居住地出现过变动,扫墓行为就会出现中断。
时间一长,大部分的封丘经不住风吹雨打。

慢慢就跟周围的土地混在了一起,看不出来了。
那说到底中国人的坟地为什么会有坟头呢?
人类最早有意识的埋葬行为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
但早期的人类丧葬行为里往往是不立坟头的,中国这几十年挖了不少古尸。
结果发现不管是母系还是父系社会那里都没有找到过封土或者标记。
夏商时期,就算是规模巨大的墓葬,也没发现过什么大封土和标志。
就说河南安阳的殷墟,盘庚迁到这儿之后,这儿快当了300年的殷都,那时候殷朝的帝王们活着的时候其实非常会享受。
但是他们的王陵到现在在地面上都很难看出点什么痕迹。
那时候的墓葬还处在不封不树的阶段,就是不堆风土,也不种树当记号,但很可能不在埋葬的地方,建议做地面享堂。
即是墓葬的地面标志又能当遮阴挡雨的祭坛,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
那坟头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大概是在商代晚期的时候,比如河南罗山县天湖村,那儿发现了晚商息氏家族的墓地,里面就有最早的坟丘遗迹。
这说明商晚期的时候,墓葬制度已经开始慢慢的从墓向坟转变。
墓是挖土成坑,然后填平。
坟才是堆在路上的土丘,地面上的部分叫做坟封墩堆,地面下的部分叫做坑矿穴坎。
不过,坟丘真正普遍出现得等到春秋战国的时候。
咱们来到陕西,拿秦公陵墓来说,历代秦国君主的埋葬地就是从墓而不坟逐渐变成了高坟大冢的演变过程。
战国中期秦献公的墓地的开始封土堆。
土堆逐渐变成了后来秦始皇帝陵,而在这之前凤翔的秦公陵园里,现在已经探明的8个秦公大墓都没有发现过坟丘的遗迹。
但是坟头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随着古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地逐渐就不够用了。
下属不能跟上司啵嘴,死人不能跟活人争地,汉人重农耕,常住的地方都是以耕地居多,这些地方是万万动不得的。
所以中国人的坟地往往集中在河边,树林或者山上,虽然说有水有靠风水好。
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不能影响耕地,丘陵地区耕地稀缺,一家奴隶几代人才开垦出来,这些山间田地不可能拿来埋人,不如找到山上葬了。
如果山太陡峭的话,也可以先找个地方停灵,过多年,腐朽了以后拿个坛子捡骨,把骨头带到山上安葬也行,这就是捡骨葬。
不占用宝贝的耕地,且骨坛体积小,可以灵活安置在山间林地的闲置区域。
契合了以农为本的生产逻辑,到了这个地步才会到达死人为活人让步的底线。
在这个基础上,生人就不再被允许和死人争地,这就出现了坟禁制度。
坟禁其实就是坟茔禁步的简称,有时候也直接叫禁步,说白了就是指坟墓占多大地方,为了方便,祭拜祖坟。
人们通常会在坟前隔一段距离再弄个拜台,这个拜台就来给祭扫的人烧纸,烧香,扣头用的,除了给拜台留个距离。
大家还会在坟墓四周控制一块地方当禁区,这禁区里不能种地,更不许别人来挖土,另外受风水观念影响。
如果在离老坟太近的地方再埋新坟,会把老坟的龙脉截断,这样就破坏了坟地的风水。
这种观念好像全人类都有,比如国内有时候说谁家的坟地风水不好。
会有馊主意说,坐火车去西安买兵马俑的票,然后去秦始皇帝陵偷坟头土给自家上帝气。
欧洲教堂则是讲究用圣地的土,比如捷克赛德莱茨人骨教堂,据说墓地土是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
对外说这不是一般的土,是有功的土,是吸过基督教的老祖,耶稣基督鲜血的土。
哪个信徒能受到这个,一窝蜂的涌进来占位置,都得摇号,导致短时间内这里墓穴急速饱和。
于是就有了后世出名的人骨堂有40000~70000具遗骨,而且全被艺术化陈列。
吊灯,盾徽,祭坛全是骨头堆的,视觉冲击力100分。
说回头其实中国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保障坟禁的权限,历代法律对坟墓和坟墓周围的土地都有专门的保护规定。
比如西汉的时候,衡山王寺因为把别人的坟墓毁掉,改成田地就被朝廷作为把柄抓起来整治了一波。
‘唐律疏议’里专门有了偷耕别人墓田的罪名。
宋代的法律则是明确把禁步当成了需要特殊保护的范围。
到了明清时期就直接把盗耕墓田罪和盗墓罪合并到了一起,把别人的坟墓平整改成了田园的,就算没有挖到棺材,也要打100板子。
打完了还得把人家坟地恢复原样。

但即便法律对坟墓有保护,能一直存留下来的坟地其实也少的可怜。
普通老百姓没有帝王那么大的封土堆。
能有一口薄棺下葬,都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了,好多贫苦人家去世之后也就用一张席子裹了。
连口正经棺材都没有,这样的坟也就是个小土堆,风吹雨打个几年也就慢慢平了。
多年前,河南周口出现了一场极具争议的平坟复耕运动,为了解决耕地被坟墓占用的问题。
中国提出了三年内完成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火葬率100%,累计平掉350万座坟头。
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动荡,直接让国务院修改了殡葬管理条例。
删除了民政部门可对违法土葬强制执行的条款,后续导致了周口所谓的农村公墓大量烂尾。
那这时候再问一次那么多中国人的坟头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