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

或许你不知道,在北极圈内一座被冰雪覆盖的山体中,藏着人类农业的“终极保险箱”——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你没看错,这里存放的正是“种子”,而且是几亿颗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
这是一座末日地窖,入口处是由镜面组成的发光万花筒艺术装置,在极夜中熠熠生辉。

零下18摄氏度的冰封洞穴中,金属架上整齐排列着特殊包装的种子。它们来自80多个国家,涵盖数千种农作物,从小麦、水稻到稀有的马铃薯野生近亲。

自2008年启用以来,这座种子库已储备了超过100万份种子样本。
种子库规模最大的一次入库还是在2024年10月,几万份新种子抵达这里,顺利入库。
就在同月,两位推动种子库建立的科学家——卡里·福勒和杰弗里·霍金,荣获了被誉为“农业诺贝尔奖”的世界粮食奖。

但,这座末日种子库的背后,却伴随着不绝于耳的争议。
有人称它为“现代诺亚方舟”,也有人怀疑这是全球精英的“秘密计划”。
在有记载的早期访问者名单里,赫然出现了比尔·盖茨、谷歌等名字,这些都助长了各种阴谋论。

不过,实际上斯瓦尔巴群岛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与世隔绝。
每天都有航班往返挪威大陆,首府朗伊尔城住着来自50个国家的2700人,这里更像一个极地科学前哨站,而非秘密基地。

而批评者认为,过去西方不断从发展中国家获取资源,现在这种集中保存种子的方式也是如此。
但实际情况却更加复杂。这些种子只是“存放”在这里,它们的主人始终保留所有权。种子库的存在只是作为一种“备份”,与实际上农田里的“种植”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7年,一群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克丘亚农民来到种子库,为他们神圣的马铃薯品种举行存放仪式。
在歌声和祈祷中,他们像与“亲人”告别一样送别种子。一位农民是这么表示的:“我们留下的不只是基因,而是一个家庭。”

你可能好奇:冷冻的种子在未来还有用吗?
对此,生物学家是这么解释的:植物本身应对不可预测环境时就会把休眠作为一种策略。也就是说,种子可以通过类似冬眠的方式,成为“时间旅行者”。

全球种子库只是将这种自然能力延长数十年甚至更久。
即便有朝一日,农田里的品种因为气候变化或其他原因灭绝时,种子库中的“备份”就能派上用场,让这一品种重新焕发生机。

据科学家最新发现,每一颗沉睡的种子都被看不见的微生物和真菌网络包裹。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这些微生物组已经在悄悄和种子互动了——这也可以说是生命间的对话。

而种子库的魅力也超越了科学领域。
2018年,“斯瓦尔巴种子文化方舟”项目启动,在附近矿坑中存放与种子相关的艺术品。

教皇方济各送来了一本手抄书,传递疫情期间的希望信息;日本雕塑家田边光明则创作了9米长的钢制米粒雕塑,并在库内放置了微型版本。

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斯瓦尔巴种子库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韧性不在于对抗变化,而在于为未来保留选择的可能。
那些在冰原下沉睡的小小种子,是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更是在不确定中依然茁壮生长的希望。

最后,你觉得末日种子库里的种子将来会派上用场吗?
你对它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