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大厂的2025,在AI上砸钱、抢人、争地盘

文|朱晓培2025年将近过半,恒生科技指数已震荡近两个月,市场又在重新审视互联网大厂们的价值了。这两个月,也是一季度财报

文|朱晓培

2025年将近过半,恒生科技指数已震荡近两个月,市场又在重新审视互联网大厂们的价值了。

这两个月,也是一季度财报披露的时间。从表面的数字看,有一些大厂的利润和营收不及此前的市场预期。这也是指数徘徊的的一个诱因。

投资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预期业绩的拐点,大厂未来能否突破增长的瓶颈?

破解这一谜题的关键,在于厘清大厂资金流向及其投入是否有效性。

当前观察显示,互联网巨头正加速向AI领域倾斜资源。从研发投入到生态布局,从算力基建到场景落地,AI,特别是大模型,已成为资本配置的核心赛道。

01、谁在AI上投入

“用户为先,AI驱动。”

阿里眼下的这个战略,可以说,也是国内所有互联网科技公司战略的概括。

在这种战略的驱动下,大厂们都加大了对AI的投入。

比如,腾讯在财报中就明确表示,“加大了对元宝应用与微信内的 AI 等新AI机遇的投入。”百度首席财务官何俊杰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投资于AI”。而阿里集团CEO吴泳铭此前就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来看,截至3月31日,阿里2025财年,全年研发费用571.5亿元,占总收入5.7%。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149.3亿元,营收占比为6.3%。阿里早在‌2023年4月首次发布了通义千问模型,目前的最新版本为今年4月份发布的Qwen3系列。同时,阿里也在大力推广夸克浏览器,希望将其打造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AI 超级框”,使其成为阿里AI布局中至关重要的C端流量入口。

腾讯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支出189.10 亿元,同比增长了21%,占收入10.5%。腾讯于2023年9月推出自研大模型混元,到2024年5月,基于混元大模型的AI助手应用元宝正式上线。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2025年腾讯将加大AI投入,“预计资本支出将占收入的低两位数百分比”。按腾讯2024年营收规模与增速估算,相关投入可能接近千亿元。

百度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45亿元,占收入7.2%。百度也是国内最早发布自研大模型的大厂,在2023年3月启动了文心一言的正式邀测。今年3月,百度又发布了首个具备多模态能力的旗舰基础模型,文心4.5,以及推理模型文心X1。

阿里、腾讯、百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三大科技巨头,重金押注AI顺理成章。然而,AI时代必将重塑格局,促使另一些公司悄然加码布局。

比如快手,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支出为32.98亿元,占营收的10.1%,并在财报中特别强调了4月份升级的自研视频声称大模型可灵AI 2.0。

还有美团,也在财报中明确表示,研发开支则由2024年第一季度的50亿元,增加至58亿元,占营收的6.7%,增加的原因是对AI的投入增加。虽然美团没有在财报中刻意提到大模型,但美团创始人王兴提到,美团的基础大模型能力已接近GPT-4o的水平。目前,美团已经上线一款AI编程类工具NoCode,另据悉,其自研基座模型叫龙猫。

除了上述几大上市公司外,还有两家未上市的巨头,其在AI和大模型上的投入,也是有目共睹,那就是华为和字节跳动。

其中,早在2020年11月,华为云内部就立项了盘古大模型,近日,华为推出了参数规模高达7180亿的准万亿MoE模型——盘古Ultra MoE。

而字节跳动在2024年5月的火山引擎原动力大会上,正式发布豆包大模型。自发布后,豆包就长期占据国产大模型APP下载榜的前列,并推动了云服务市场的价格下调。

此外,抖音旗下多个团队还推出了不同的AI应用产品,包括内容创作类的即梦AI、即创、海绵音乐等,试图形成一个“工具+内容+社交”全链条布局。

可以说,目前,所有有野心的大厂,都在自研基座大模型。

但在2024年之前,许多大厂还没有这样的想法。当时的腾讯、阿里、字节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了云服务上。彼时,他们的战略思维,更倾向于“卖铲子”——让别人去研发大模型,自己提供云服务。为什么仅仅一年的时间,大家的想法就变了呢?

“不转变能怎么办呢?DeepSeek都给掀翻了桌牌。”某大厂的相关人员对《商业与生活》感慨。

02、转变,挖人

DeepSeek的出现,给业界带来了两个非常大的冲击。第一个,它确实在学术研究层面有一个比较惊喜的突破。第二个,它推动了大模型的快速应用。

2024年,豆包砸下巨额的广告投放,将日活跃用户规模推到了3000万。但是,DeepSeek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凭借着各个应用伙伴的主动接入,就自然增长到了差不多的规模。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焦虑。

“被挑战了。之前,大模型在智能水平层面的进展,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可以预期的状态,所以大家开始把精力放在了应用侧的产品创新上。但DeepSeek的出现,让大家发现,智能能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模型的能力决定了应用的智能化上线。因此,一下就把行业趋势给扭转过来了。”阿里云的一位员工对《商业与生活》说。

DeepSeek出现之前,业内的玩家普遍认为,有了模型能力的基础之后,更多的机会还在应用侧的优化。但现在,大模型产品的设计能力、交互能力更加重要。因此,大模型的竞争又变成了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竞争的一个关键,就是人才。

腾讯的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支出中,仅员工薪资福利就占了150.12亿元。就是因为,腾讯在AI领域大肆招兵买。最近,腾讯推出了“青云计划”招聘专项,将大模型作为投入力度最大的关键领域,为入选人才提供全面定制化的培养方案。

另一个疯狂抢人的,则是字节跳动。

早在2024年11月,阿里决定对“通义大模型前员工周畅违反竞业协议”申请仲裁的消息,就在 AI 圈迅速传开。公开报道称,字节跳动为周畅提供的合同极为优厚,包括4-2的职级和8位数的年包工资,相当于在阿里的职级体系中连跳两级且薪资翻倍。

“字节去年突然要砸几十亿去做大模型,跟他内部的文化基因有很强的关系。”有接近通义千问的知情人士对《商业与生活》说。

互联网三巨头时代,人们常说,运营看阿里、腾讯看产品、技术看百度。这是三家的特长,也是三家的文化。过去七八年里,字节创造了众多的显像级产品,它的文化也是偏产品的。

但云和AI时代的到来,让各个大厂的文化向技术文化转变,原来文化中的商业基因被逐渐剥离。

阿里因为阿里云的缘故,打下了技术文化的基础,也因此比腾讯、字节更早地进入了大模型战场。

对于腾讯和字节来说,要从产品文化骤然转向技术文化,捷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豪掷高薪挖人。而在AI大模型领域起步更早的阿里,自然也就成了被挖角的对象。

阿里也没有闲着。“510”阿里日上,吴泳铭发布内网帖,重申电商、AI+云计算、互联网平台产品三大核心战役,并将针对组织机制调整和人才考核提上日程。吴泳铭号召扶持年轻人,年仅32岁的林俊旸被提拔为阿里通义千问(Qwen)技术负责人。不久前,通义实验室招聘官网,还悄悄更新了“世界模型”的相关岗位。“世界模型算法工程师”职位描述则写着,“Foundation Model要想真正实现AGI,需要实现理解生成一体化而打造出世界模型,达成‘交互’和‘创造’两大目标”。

根据人才解决方案提供商翰德发布的《2025人才趋势报告》,目前国内AI人才的供需比仅为0.5,这意味着每两个AI岗位仅能匹配到一位合适的候选人。大厂高薪抢人的激烈程度也就不言自明。

而除了,抢人,另一件事就是抢地盘。

03、砸钱,抢市场

“现在的基本情况就是,大家都死守自留地,其他家的地盘,你也投不进。”一位大厂的相关人员对《商业与生活》透露,大厂在大模型上的竞争,已经到了非此即彼的程度。

有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过去几个月,在微信朋友圈,刷几下就会出现“元宝”的广告,但不会见到“豆包”“夸克”。同样,在字节的产品里,比如抖音,也刷不到元宝的广告,豆包成为独占资源的明星产品。

这是因为,几家大厂都牢牢把控着自家地盘上的广告位,几乎屏蔽了其他AI应用的投放。

这种竞争,表现在财务数字上,就是销售和市场费用的增加。

其中,阿里202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和市场费用为361.79亿元,占营收的15.3%,同比增加了73.73亿元。阿里在财报中解释,增加的主要原因为电商业务的投放增加。但是,对比市场上的其他数字,AI大模型的投放也应该占了不小的比例。

比如,腾讯在财报中就明确提到,为支持AI原生应用发展而加大了推广力度,202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和市场费用为79亿元,同比增长4%。

根据AppGrowing数据,截止至2024年11月,Kimi、豆包、星野、元宝等国内十款AI应用合计投放广告数量超过625万条,换算金额超过15亿元。其中,豆包和Kimi最激进,分别投入5.4亿元和4亿元。

要庞大的算力支持,要高薪挖人,还需要花费巨资抢占市场,这也让业内越来越确信,基础大模型是大厂的游戏,不适合创业型公司。

猎豹创始人傅盛在最近的采访中透露,2024年初,国内“大模型六小虎”(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阶跃星辰、零一万物)风头正盛时,他们也曾提议自研千亿参数模型。但因为发现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三个月后,就果断叫停。

但DeepSeek V2.5和阿里的 Qwen 70B 推出来后,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就普遍放弃训练基础大模型,“六小虎”也纷纷调整策略,甚至放弃基础模型研发,转向“小而美 ”。因为他们发现,资源上拼不过大厂,技术上又找不到优势,差距越来越大。

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2月,AIGC APP月活跃用户规模方面,DeepSeek排名第一,达1.8亿,豆包为1.01亿,腾讯元宝2636万,Kimi为2451万,纳米AI搜索为1688万,文小言为1024万。

到3月份,AIGCRank发布中国AI应用排行榜则显示,阿里的夸克(通义千问)、DeepSeek、字节跳动的豆包、腾讯的腾讯元宝,稳居前四,日活用户总和达8473万,占TOP20总量的68%。而kimi已经掉到了第6,月活跃用户只有元宝的四分之一了。

至此,夸克、DeepSeek、豆包、元宝也正式形成了“AI四大天王”格局,头部生态壁垒进一步加深。

市场份额有了,但投资人最关心的还是,如何赚钱?

04、是个赚钱的生意吗?

傅盛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未来大模型就是个基础设施,大模型的token就跟自来水和电一样,要么由开源社区提供,要么由某一些大公司提供,总会有人填补这个战略生态位。

不久前,OpenAI又把自己变成了营利性公司,并任命了一个应用CEO。

基于模型出来的应用,可以变成挣钱的东西。而一个产品、一个技术,一旦被定义为“基础设施”,从挣钱角度看,就不怎么挣钱,或者不应该有暴利。

3月1日,DeepSeek官方披露了一个数据,按照DeepSeek-R1的token定价水平,公司一日之内总收入为562027美元(404万元),成本利润率高达545%。

看起来,利润率好像很高。但是,按照这个日均收入,一年营收也只有约14.8亿元。与各个大厂动辄几十、上百亿的研发和市场费用相比,实在不是一个乐观的数字。

大厂在AI上到底赚不赚钱,又如何赚钱?

从财报上来看,全球企业AI需求的飙升,让各大售卖AI大模型服务的云计算巨头们拿出了不错的业绩。

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云智能营收 301.27亿元,同比增長18%。增长势头主要来自公共云业务,包括AI产品采购量的提升。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549亿元,同比增长5%。百度智能云收入为136.5亿元‌,同比增长42%,智能云业务也成为公司整体营收的重要驱动力。

另据媒体报道,火山引擎2024年营收规模超过120亿元,2025年营收目标超过250亿元。

大厂赚钱的一个渠道,还是“卖铲子”——云服务。

日前,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中国公有云大模型服务市场格局分析,1Q25》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生成式AI基础设施规模达356亿元,其中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达114.2万亿Tokens(不包含出海群体使用的MaaS平台的调用量,也不包含各大模型APP上的调用量),同比增长近10倍,市场规模与增速远超预期。

从数据上看,上半年日均调用量仅为963亿Tokens,但至12月已飙升至9522亿Tokens,半年内增长近10倍。不过,今年2月,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直言“国内大模型去年‘恶意’的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的创收相较于国外差了多个数量级。

对比来看,2024年四季度谷歌云营收119.55亿美元,微软智能云(含Azure)2025年一季度达255.4亿美元,亚马逊云科技同期收入288亿美元。

在应用层面,从产品类型看,通用AI助手仍占据主导地位,AI四大天王均为通用型产品,凸显了“超级入口”的战略价值。其中,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三大巨头均试图通过“大模型+生态流量”构建护城河。比如,腾讯透露已在内部接入超过700个产品和业务场景。

虽然大厂都加大了对C端用户的投放,但效果一般。字节内部评估也认为,豆包等对话类产品可能只是过渡形态,用户付费订阅模式在中国尚未成熟,而用户时长和交互轮次的低迷也制约了广告变现空间。

因此,更多的商业机会还是来自ToB的应用。有数据显示,8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增加生成式AI投入。IDC预计,2025年生成式AI在企业端的渗透率将突破30%,金融、零售、制造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将释放万亿级市场空间。

目前,大厂都在加紧拓展自家大模型的应用行业。腾讯称其“腾讯混元+开源模型”多模型行业方案,覆盖30多个垂直行业。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阿里的AI合作已扩展到多行业,包括与宝马、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众多行业头部客户都达成了AI领域战略合作。百度的AI大模型也在内容创作、企业服务、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探索应用场景。

市场最关心的莫过于,这些合作,是在真金白地的赚钱,还是只赚吆喝呢?快手可灵AI的验证了AI的赚钱能力。财报显示,可灵AI在广告、营销、短剧和智能终端等多个行业的应用,一季度为公司带来了超1.5亿元的收入,其中,AIGC营销素材的日均广告消耗约为3000万元。

中国AI应用市场,已经进入了头部固化、垂类爆发的新阶段。通义千问、DeepSeek、豆包、元宝四大巨头依托技术、流量与资本优势,占据了用户心智与大部分市场份额。垂类AI应用则通过场景专业化挖掘增量市场,在教育、生成工具、情感陪伴等赛道进入高速发展期。比如,作业帮旗下教育AI应用产品快对AI就以1293万日活、489万月下载量,挤进了3月榜单的第五名。

包括腾讯等在内的多家大厂都相信,现在仍是在AI战略的投入阶段,但这些AI战略性的投入,将会发挥杠杆效应,在未来能撬动长期、可观的增量回报,成为大厂新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