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产能过剩的国家里,根本就不会存在大量的低收入者,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如果我国真的如西方舆论所说的那样,出现了系统性的产能过剩,那我们的人均收入,绝对不会还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从表面上来看,产能过剩是商品太多,卖不出去,但实际上问题的核心在于消费能力的不足,导致老百姓们想买但买不起,只能被迫压抑住需求。这不是产能多少的问题,而是财富分配的问题。
一个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从广义货币的增速上来看,近10年来,我国M2的增速一直在10%的上下波动,市场上并不缺钱。而老百姓之所以时常觉得钱不够花,一是货币的流动性变慢了,二是钱被集中到了少数富人的手上。
M2的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率,是货币购买力长期下降的根本原因。
富人们的财富,绝大部分来自于资产的收益。资产在手,自然就不怕购买力是否下降的问题。而普通人的收益,绝大部分则是来自于劳动收入。当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产效率和物价上涨的速度时,就会导致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普通人的购买力却在降低,阶层之间的差距在被拉大。普通人为了提高收入,就只能选择工作内卷,而内卷的结果就是让产能变得更加过剩。
很多长辈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当年的双职工家庭可以养活一家老小,而现在的年轻人却连养活自己都够呛,原因就出在这里。
而对于掌握大量财富的富人们来说,虽然他们的个体消费能力很强,但是基数太小,消费总量不足。他们的钱更多的是用于投资,这些投资行为往往又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于是,普通人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可支配收入却越来越低。当所有人都无力消费的时候,企业的利润就会下降,企业为了生存只能裁员降薪,进而又一次打击了消费,形成恶性循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借助人口红利,通过外向型经济带来了高速增长,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服务于资本积累,却忽视了生活质量的提升,很多人攒了一辈子钱,却没有真正享受过生活。
只要财富分配的格局不发生改变,就很难从根本上提振内需。通过补贴拉动内需,会有一些短期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这只会进一步加剧财富分配的结构性错配。因为补贴的对象是企业而不是消费者,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继续扩大产能,然后产品继续卖不掉,这也是国家为什么重视去产能的原因所在。
真正健康的经济是让普通人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果老百姓不敢消费、不敢生育、不敢请假离职,那么再高的经济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大部分人拼命内卷,最后却买不起自己亲手制造的东西,这不是个体的失败,而是经济运作出现了问题。
去产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在过去的近30年里,几乎每十年就会在重点行业里推进去产能运动,其背后的逻辑在于防止产业的无序扩张,避免恶性竞争,倒逼产业升级,从而推动中国经济从速度与规模,转向效率与质量,为创新提供空间,让供需关系趋向平衡,这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