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说影目和 LOHO 的联名,可能让智能眼镜终于 “能戴出门” 了?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到智能眼镜的测评时,觉得 “这玩意也太酷了”—— 能拍视频、能导航,还不用低头看手机;可真点进购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到智能眼镜的测评时,觉得 “这玩意也太酷了”—— 能拍视频、能导航,还不用低头看手机;可真点进购买链接,看到那些 “大黑框、厚镜腿” 的设计,又默默关掉了页面?

“想买但不敢戴出门”,其实是绝大多数人对智能眼镜的纠结。直到今天看到影目 INMO 和 LOHO 的战略合作消息,我突然觉得:智能眼镜 “从极客玩具变日常单品” 这事儿,可能真要成了。

1. 1000 家线下店:解决智能眼镜的 “体验死穴”

先抛个行业真相:现在买智能眼镜,基本还是 “盲买”。

你去线上店看,全是参数 ——“1080PMicro-OLED 屏”“7 小时续航”“支持语音控制”,可这些数字背后,是 “戴久了压不压鼻梁”“近视能不能配片”“日常穿搭搭不搭” 这些实际问题。之前有朋友买过某品牌智能眼镜,到手才发现镜腿太粗,戴久了耳朵疼,最后只能当摆设。

这次影目和 LOHO 合作,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 “体验闭环” 补上了。

LOHO 不是什么小众品牌,全国 150 个城市近 1000 家店,从一线城市的商场到三四线城市的社区都有 —— 你家楼下可能就有一家。以后想买智能眼镜,不用再对着屏幕猜,直接走进 LOHO 就能试:

试重量,看会不会压鼻梁;试视野,看显示效果够不够自然;甚至能当场验光,直接配上近视片 —— 相当于把 “线上云测评” 变成了 “线下手把手体验”。

这对智能眼镜行业来说,其实是破了个大局。之前行业总觉得 “智能眼镜靠线上卖就行”,却忘了眼镜本质是 “贴身用品”,必须试戴才知道合不合适。影目借 LOHO 的渠道,等于是把 “最后一公里” 的体验打通了 —— 你不用再担心 “买错”,也不用再忍受 “买了却戴不出去” 的尴尬。

2. 告别大黑框:时尚化才是 “全民普及” 的关键

如果说线下店解决了 “能不能试” 的问题,那 LOHO 的设计能力,就是解决 “愿不愿戴” 的核心。

你们有没有发现,过去的智能眼镜,好像都长一个样:大黑框、粗镜腿,活脱脱像从实验室里拎出来的。厂商总在堆功能,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需求:“这玩意得好看啊!”

LOHO 的优势刚好在这里。它做了这么多年时尚眼镜,主打的就是 “轻奢、个性、快时尚”—— 比如细框眼镜、莫兰迪色系、简约镜腿,这些设计本来就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这次联名款,大概率会打破传统智能眼镜的 “工业风”:

可能会做更轻薄的镜架,不会再像之前那样 “压脸”;可能会出多色款,能搭不同的衣服;甚至未来的定制款,会分商务款(适合上班戴)、学生款(轻便为主)、潮流款(小众设计)—— 说白了,就是把 “智能眼镜” 从 “科技工具” 变成 “穿搭单品”。

影目 CEO 杨龙昇说的一句话很戳我:“我们希望智能眼镜不再是‘藏在屏幕里的科技’,而是能让用户亲手触摸、试戴的日常产品。” 这句话其实点透了行业的误区:以前做智能眼镜,总在拼 “谁的功能更牛”,却忘了 “用户连戴都不想戴,功能再牛有什么用?”

LOHO 的设计积累,刚好能补上影目这块短板。比如之前影目说 “INMO GO3 要告别大黑框”,现在再加上 LOHO 的审美加持,说不定真能出一款 “戴出去别人看不出是智能眼镜” 的产品 —— 这才是关键:当智能眼镜不再 “显眼”,才会有人愿意天天戴。

3. 不止联名:这是智能眼镜 “转向” 的信号

其实这次合作,不只是两家公司的事儿,更像是整个智能眼镜行业的一个 “转向信号”。

之前的智能眼镜,走的是 “功能驱动” 路线:厂商先把技术做出来,再想怎么卖;现在影目和 LOHO 的合作,走的是 “用户体验驱动” 路线:先想用户需要什么(好看、好戴、好买),再把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

这个转向很重要。因为智能眼镜要想普及,绝不能只靠 “极客群体”—— 极客愿意为了功能忍受丑设计,但普通用户不会。普通用户需要的是 “我戴出去不丢人,用起来很方便” 的产品。

比如职场人,可能需要一款 “能接电话、看消息,但看起来像普通商务眼镜” 的产品;学生党可能需要 “轻便、便宜,还能偶尔用来查单词” 的款式;潮流玩家可能想要 “小众设计,能当配饰” 的款 —— 这些细分需求,以前的智能眼镜厂商很少考虑,但现在通过 LOHO 的用户积累(学生、职场新人、白领),影目完全能针对性开发。

换句话说,这次联名不是 “科技 + 时尚” 的噱头,而是智能眼镜从 “小众玩具” 向 “大众用品” 迈进的第一步。

最后:10 月 16 号,我最关心这两个问题

距离影目 10 月 16 号的发布会没几天了,现在最让我好奇的有两个点:

第一,联名款的实际重量能不能控制在 30 克以内?要知道普通眼镜大概 20-25 克,智能眼镜因为有芯片和电池,重量很难降下来,但如果能控制在 30 克以内,日常戴就不会太压鼻梁 —— 这是 “好戴” 的关键。

第二,入驻 LOHO 的时间表是什么?是发布会后马上能在门店试,还是要等一两个月?毕竟很多人可能想 “先试再买”,早点落地线下,就能早点抓住想尝鲜的用户。

当然,更本质的问题是:这次 “科技 + 时尚” 的组合,能不能真的让智能眼镜摆脱 “极客专属” 的标签?如果联名款真的好看、好戴,说不定真能让更多人愿意 “把智能眼镜戴出门”—— 到那时候,智能眼镜的全民时代才真的要来了。

你们觉得呢?如果智能眼镜变得和普通眼镜一样好看,你会愿意日常戴吗?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