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锅白宫,摆出的第一招还是那一套老路子——加关税、打贸易战,目标依旧是“让美国再次伟大”。
可他很快发现了一个惊奇的“世纪漏洞”: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软得出奇。欧盟、日本、韩国这些老牌盟友,一个个都低头认栽,配合得比谁都快。
眼看着关税收入飙升,特朗普一时还真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但当对手换成中国之后,这份“顺风顺水”的剧本瞬间卡壳。

到底是美国太强,还是别人太弱?
贸易开局2018年那一轮钢铝关税,特朗普甩得又猛又突然,欧盟刚开始还跟着叫了两句板,结果不过一年就签协议了,甚至主动加大从美国买天然气的力度。
这一低头,不仅给美国带来了能源出口,还拉高了手里的议价权。
到了2025年,特朗普“二进宫”后的操作更是直奔主题,把关税当成谈判筹码玩得炉火纯青。

欧盟这次没再硬撑,直接把一部分工业制品关税调到了15%,还附带承诺要加大对美直接投资。表面上是合作,其实就是服软。
日本也没好到哪去。2019年就被逼着开放农产品市场,到了2025年更是直接掏出5500亿美元来投资美国基础设施项目。韩国也紧随其后,从原本的25%关税降到15%,换来的是特朗普暂时收手的承诺。
这场“你出钱我收兵”的戏码,一个接一个上演,搞得这些国家被迫买单,却还得硬撑笑脸。

再看那些体量更小的国家,柬埔寨、越南这类依赖出口的经济体,几乎是被一吓就乖乖就范,主动把关税压到5%。
这些国家的市场依附性太强,根本耗不起,美国一吓唬,立刻转向低姿态。
但这种“胜利”只在对手不够硬的时候才成立,一旦对上中国,整个游戏规则就变了。
中美博弈特朗普打贸易战那会儿,原本是想用加关税的方式逼中国让步,结果碰了个大钉子。
2018年美国动手,中国立刻回击,加的是什么就反着来,甚至在某些关键原材料上还握有优势。
2020年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美国强逼中国多买点农产品,最后也只是买了个“面子工程”。

到了2025年,特朗普再度升级,扬言要对中国商品全线加征25%关税,还要求中国一年买8000万吨大豆。
这回中国干脆不陪他玩,直接推动金砖国家加快本币结算,绕开美元系统,顺势暂停对美关键商品的报复性关税。
中国的策略不再是正面硬刚,而是拉长战线,用结构性调整来消解冲击。而美国农民那边,大豆订单却大面积落空,乡村选区怨声载道。

11月里,两国终于谈出了一个临时协议,内容一看就清楚谁让了步:美国把关税降到10%,中国象征性买了33.2万吨大豆,连原计划的零头都不到。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状况也不乐观。2024年底国债突破36万亿美元,通胀问题越压越高。关税虽然高,但成本是直接砸到了消费者头上,这买卖并不划算。
有经济专家分析说,14亿人口撑起的内需市场,加上完善的产业链,让中国在这场博弈里始终站得稳。

这不是靠嘴硬,而是靠底子硬。美国想靠关税打服中国,结果反而逼出来一个更独立、更强韧的对手。
结局反思,教训深刻表面上看,美国靠着关税确实收了一波金,但掰开来看,代价也不小。2018到2020年那一轮贸易战,美国GDP增速就掉了0.6%,通胀却一路上扬。
2025年虽然关税收入创新高,但出口却在悄悄缩水,等于左手进右手出,搞了个寂寞。

更麻烦的是,这一轮美国大刀阔斧地挑起贸易摩擦,结果全球供应链跟着乱了套。
欧洲、墨西哥等国的贸易赤字被动扩大,WTO多次发出警告,呼吁恢复自由贸易规则。中国这边反倒是一边稳出口,一边加快去美元化。
金砖国家会议上,多国表示要加快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背后的意思很清楚:大家都怕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不想再被牵着鼻子走。

这种趋势对美国来说,是潜在的结构性打击,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能缓过来的。
特朗普嘴上说着“美国第一”,但实际操作常常是“别人买单”。短期看起来风光,长期却埋下隐患。
中国的稳定应对,让这场戏变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战略的盲点,也照出了多边贸易体系的脆弱。

特朗普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世纪漏洞,能靠关税把世界各国按在地上摩擦。结果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确实纷纷妥协,仿佛这招真灵。
但等他把这招用在中国身上时,才发现这是一块敲不动的铁板。
中国不靠嘴硬,而是靠稳定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撑住了压力。

特朗普的所谓“胜利”,不过是各国不愿惹事的结果,一旦遇到真正能博弈的对手,就显得力不从心。
这场贸易战没有赢家,但却告诉了世界一个现实:合作才是出路,胁迫只是短暂的幻象。历史会记住这场误判,也会记住中国在风浪中的稳健姿态。
特朗普的惊奇,其实是美国长期忽视多边主义的代价。短线操作虽爽,但终将面对现实。全球秩序的重建,已经悄然开始。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特朗普:不想与中国发生任何潜在战争
2:观察者网——美民主党议员急了,但“特朗普希望与中国实现战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