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 年-1457 年 ),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 ,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岳飞、张煌言并称 “西湖三杰”。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430 年,对于谦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他被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轻装简从走访各地,考察民生,积极兴利除弊。针对河南、山西粮食储备与分配问题,他提出合理方案,使百姓在青黄不接时能得到粮食救济,秋收后再行偿还,对贫困者还予以免除。面对黄河水患,他下令加厚堤坝,设置亭长负责修缮,还鼓励百姓种树挖井,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和民生,使得太行山的盗贼都不敢肆意妄为。
然而,官场并非一帆风顺。1446 年,太监王振掌权,朝中百官争相献金求媚,于谦却刚正不阿,每次进京奏事都 “清风两袖朝天去”。他因此得罪王振,被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但河南、山西的官吏百姓乃至藩王纷纷上书力保,于谦得以复任。
1449 年,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导致明朝遭遇重大危机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京师大为震惊。在这关键时刻,侍讲徐珵提议迁都南京,于谦厉声反对,他以宋朝南渡为鉴,力主抗战,坚决表示 “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他的主张得到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防守决策就此定下。
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筹划京师防御。他调遣各地军队进京,稳定人心,并铲除王振余党,在朝堂上,当王振党羽马顺叱斥百官时,于谦挺身而出,稳定局面,众人齐心协力打死马顺,为京师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年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直逼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于谦坚决不同意,他亲自督战,率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在德胜门,他令石亨设下埋伏,神机营火器齐发,击毙也先弟弟孛罗等,取得关键胜利;在西直门、彰义门等地,明军也奋力抵抗,百姓们更是自发参与战斗,呐喊助威,投掷砖石打击敌人。最终,经过五天激战,也先被迫退兵。于谦因保卫京师有功,加少保、总督军务,但他淡泊名利,坚决推辞,一心只为国家。此后,他还积极加强边防建设,反对与瓦剌议和,主张坚决抵抗外敌,使边境得以安宁。
景泰元年(1450年)春,也先进犯无果,英宗朱祁镇对其失去价值,有意送还。大臣王直等商议迎回,明代宗朱祁钰不悦。于谦从容进言,称帝位已定,理应迎回,以防阴谋。朱祁钰最终改变态度,先后派李实、杨善前往,终迎回上皇,此乃于谦之功 。随后朱祁镇被送入南宫(延安宫)崇质殿,开始了软禁生活。到了景泰三年(1452 年),朱祁钰废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然而朱见济在景泰四年(1453 年)就去世了,此后朱祁钰再也没有生过儿子,并且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1456年底,朱祁钰呕血病倒,石亨等知晓其病情严重,便密谋让朱祁镇复辟,还与徐有贞商议。1457 年正月,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得知于谦等大臣准备复立沂王朱见深后,决定抢先行动,发动 “夺门之变”,成功迎朱祁镇复位。他们诬陷于谦 “谋逆”,将其逮捕入狱。尽管英宗曾犹豫于谦有功,但徐有贞一句 “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让英宗下定决心。而这个徐有贞,正是当年“土木堡之变”后建议南迁的徐珵。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斩决于崇文门外,天下百姓皆为其鸣冤。抄家时,人们发现他家中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一无所有,唯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尽显清廉本色。三月,朱祁钰也病逝。其实我们现在来看,“夺门之变”其实没有太大意义,朱祁钰病逝无子,最终皇位大概率还是会回到朱祁镇手里,而于谦却成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上位的牺牲品。历史是公正的。明宪宗成化初年,于谦之子于冕上疏申诉,于谦得以恢复官职,赐祭。1489 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并在墓旁建祠纪念。万历十八年,改谥为 “忠肃” 。此后,杭州、河南、山西等地都对他奉拜祭祀不断。
于谦的一生,是为国家和百姓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忠诚、正直、勇敢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悲歌。他的精神如同他笔下的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坚守正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勇前行。
于谦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辉,被后人传颂、敬仰。
于少保的铁骨铮铮,为明朝续命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