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王振凯:山水为魂,多元筑梦

在嵩山南麓的文化沃土上,王振凯以笔墨为犁深耕艺术,以热爱为翼拓展人生边界。他是深耕山水的书画名家,笔下峰峦叠翠、意境悠远

在嵩山南麓的文化沃土上,王振凯以笔墨为犁深耕艺术,以热爱为翼拓展人生边界。他是深耕山水的书画名家,笔下峰峦叠翠、意境悠远,用线条与色彩勾勒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文脉的坚守;是恪尽职守的教育工作者,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让文化与艺术的种子生根发芽;更是热爱生活的多元行者,乒乓球台挥拍逐光,琴弦指尖流淌雅韵,棋盘之上博弈乾坤。四十余载人生路,他以山水为精神之魂,以多元爱好为追梦之翼,在艺术、教育与生活的广阔天地间,走出了一条兼具深度、温度与广度的人生之路,成为当代基层文化人坚守初心、多元绽放的生动典范。

文脉浸润 启蒙生根

1980 年,王振凯生于登封东华镇高马村,嵩山的雄浑气象与颍水的灵秀文脉,自小就在他心中埋下文化的种子。外祖父刘公是当地闻名的文化人,识文断字且善书法,每逢春节,乡亲们纷纷登门求写春联,外祖父挥毫泼墨的身影,成为王振凯童年最深刻的文化印记。耳濡目染间,他对笔墨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时常模仿外祖父的笔触在纸上涂画,稚嫩的线条里藏着对传统文化的懵懂向往。

小学时,王振凯看到课本上的插图就经常描画,无论是人物还是田间的草木,都描摹的栩栩如生。进入中学后,受身边长辈的影响,他正式开启书画启蒙之路,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刚劲、欧阳询的严谨、赵孟頫的圆润,他逐一临摹,每日临池不辍,在笔墨流转中夯实书法根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破旧的《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从一石一木的勾勒到烟霞云鹤的渲染,从茅屋庭院的布局到侍女仙道的情态,他沉浸其中,整日与画谱为伴,自学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这本历经岁月磨损的画谱,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启蒙恩师,让他初步领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也坚定了他追求艺术的初心。

中学时期的王振凯,不仅痴迷书画,对运动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乒乓球台旁总能看到他跃动的身影,课间十分钟、放学后的闲暇时光,他都用来练习打球,小小的银球在球拍间穿梭,不仅锻炼了他的反应能力与专注力,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对爱好的执着,为他日后多元发展的人生埋下伏笔。

专业深耕 名师引路

1998 年,18 岁的王振凯凭借对艺术的热爱与扎实的功底,考入郑州教育学院美术系,正式开启专业艺术深造之路。在大学的殿堂里,他有幸师从著名画家巴云杰先生,系统学习书法与国画。巴云杰先生的悉心指导,让他摆脱了自学阶段的盲目性,对笔墨技法、构图布局、意境营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课堂上认真聆听讲解,课后反复练习揣摩,常常在画室待到深夜,沉浸在笔墨丹青的世界里。

凭借这份极致的热爱与勤奋,王振凯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大学期间便凭借优秀作品斩获大学生艺术节优秀奖。这段求学经历,不仅让他的艺术技法日趋成熟,更让他对艺术创作的认知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技法练习上升到对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的追求。

大学毕业后,王振凯并未停止深造的脚步。他深知艺术之路永无止境,为拓宽艺术视野、精进创作技法,他赴清华美院研修,接触前沿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手法,将传统与现代艺术元素有机融合。更重要的是,他有幸拜中央美院(北京翰高画院副院长)王一汀先生为师,专攻山水画。王一汀先生是登封首位考入中央美院的艺术家(其师为著名画家毕建勋先生),深厚的艺术积淀与系统的教学方法,让王振凯的山水创作迎来新的突破。在恩师的指导下,他深入研究传统山水的笔墨精神,遍历名家名作,同时注重写生实践,将所学理论与自然实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风格的创作路径。

这段名师引路的深造经历,让王振凯的艺术境界不断提升,也让他在书画界逐渐崭露头角,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水寄情 笔耕不辍

在王振凯的艺术世界里,山水画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与表达。他生于嵩山、长于嵩山,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笔下的山水多以中原山川为原型,尤其是嵩山的雄奇险峻与灵秀多姿,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他的山水画创作,注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捕捉自然的真实神韵,他常年坚持写生,足迹遍布嵩山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太行山、洛阳等地的名山大川。清晨的薄雾、正午的阳光、黄昏的余晖,四季的更迭、山川的变幻,都被他收入眼底、记于心间。他带着速写本,在山间静坐,细致观察山石的纹理、树木的姿态、水流的走向,将自然的万千气象转化为笔下的线条与色彩。1999 年,他在大学期间赴太行山采风,崖壁上开凿的蜿蜒小路给了他深刻的灵感,多年后创作的《曲径通幽》,便生动还原了当时的所见所感,作品中线条的曲折、墨色的浓淡,既展现了山路的险峻,又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河南选送展。

王振凯的山水画,不仅追求形似,更注重神似与意境的营造。他强调 “诗书画结合”,认为诗词是画面的灵魂,落款是情感的延伸。在他的作品中,常以唐诗宋词或自编诗句为题名,如《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山水有清音》等,让画面兼具视觉美感与文学内涵。他的笔墨技法娴熟,中锋、侧锋交替使用,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既传承了传统山水的笔墨精神,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理解。《临泉高致图》描绘了村庄中隐居文人雅士的居住环境,画面中山水相依、草木葱茏,笔墨清雅、意境悠远,传递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嵩岳古意》则以厚重的笔墨勾勒嵩山的雄奇,色彩古朴典雅,尽显中原山水的雄浑气魄,在 “全国著名画家画嵩山” 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从 2009 年重拾画笔至今,王振凯始终保持着每日创作的习惯。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在清晨早起,在自家的书画墙前练笔作画,一板一眼、一丝不苟。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展览并获奖。2011 年,《李白诗意图》在 “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北京邀请展” 中获金奖;2013 年,《山水有清音》斩获郑州市第十七届 “五个一工程” 奖;2015 年,《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在河南省第十四届中国画艺术展中入选并获奖。2015年《遥望山连翠》入选郑州市“笔墨中原”第一届山水画作品展《通幽之二》入选反法西斯70周年暨郑州市第八届美展。2017年《峰峦林木一掌开》入选“五岳”岳颂书画展。《云卷千峰色》入选河南省第十六届中国画艺术展。2018年《飞泉喷雪挂石梁》入选河南省第十七届中国画艺术展

2020年,《山水云烟》发表于中国周刊杂志第七期,2024年,《林泉高致》入选河南省第十四届美展。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艺术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

三尺讲台 薪火相传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王振凯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二十余载,现于登封嵩阳高中任教,将文化与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他深知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既传授知识,又塑造品格。

在课堂上,他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将诗词歌赋讲解得生动有趣;他会结合画作解读诗词意境,让学生在文字与画面的交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从笔墨的运用到构图的设计,从写生的技巧到创作的思路,他耐心指导、悉心示范。他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灵感,让学生在绘画中表达真实情感。

王振凯的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与技法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艺术情怀。他常对学生说:“传统书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你们要热爱它、传承它。” 他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用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生活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许多学生在他的影响下,爱上了书画艺术,有的甚至走上了专业艺术道路。

教学相长,在王振凯身上实现了完美的双向赋能。在教学的同时,也为他的书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让他的作品更具文化内涵;而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又让他的美术教学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他在教学中感悟艺术,在艺术中反哺教学,在三尺讲台与一方画案之间,书写着教育工作者与艺术家的双重担当。

笔墨赋能 装点家园

深耕艺术的同时,王振凯始终乐于用笔墨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无论是曾经任职的登封二中,还是现在任职的嵩阳高中,还有地方重要机构---登封党校,都留下了他的创作印记。

2012年,应当时的登封二中领导的邀请,王振凯为校园创作了几十幅画作,特别是其中的三幅丈二巨幅山水,分别挂在当时新建教研楼的一楼大厅和,二楼会议室。

2017年,又是为嵩阳高中创作几十幅画作,考虑到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教学场景需求,他全部以山水画为创作主题,摒弃了花鸟、人物等题材,专注于用笔墨勾勒山川的雄浑与灵秀。这些作品最初布置在学校办公楼,后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整,被移至教研楼,让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随时浸染山水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从构图设计到笔墨渲染,都充分考虑了校园空间的特点,既彰显艺术格调,又贴合教育环境,成为嵩阳高中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更早之前的 2016 年,王振凯还受登封党校副校长刘曙光的嘱托,为党校创作了一批绘画作品用于环境布置。此次创作同样以山水画为主,笔墨间尽显庄重典雅的气质,与党校的学术氛围、文化定位高度契合。后来,他还与刘曙光展开合作,由刘曙光题字、王振凯作画,共同创作了以 “黄鹤楼” 为主题的作品,作为极具特色伴手礼,兼具艺术价值与纪念意义。这些为家乡机构创作的作品,没有商业功利性,纯粹是出于对地方文化建设的热忱,展现了他作为本土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多元热爱 丰盈人生

除了书画与教育,王振凯的人生因多元的爱好而更加丰盈多彩。他始终坚信,热爱生活才能更好地热爱艺术,多元的体验能为创作注入更多活力。

乒乓球是王振凯坚持最久的爱好之一。自 2007 年起,他便活跃在登封的乒乓球赛场,无论是业余比赛还是专业交流,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多年来,他坚持练习,球技日益精湛,在登封范围内屡获佳绩,近年更是 “经常性得冠军”,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乒乓球高手。在乒乓球台旁,他挥拍、跳跃、奔跑,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激情。这份对乒乓球的热爱,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培养了他的竞争意识与抗压能力,让他在艺术创作中也能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兴趣,他接触了吉他与钢琴,闲暇时会弹奏几曲,舒缓工作与创作的压力。指尖流淌的旋律,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更让他在韵律中感悟艺术的相通之处,对书画创作中的节奏感与韵律美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象棋则让他在博弈中锻炼思维,培养谋略与耐心。在棋盘的黑白世界里,思考布局、权衡利弊,这种思维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书画创作,让他在构图布局上更加严谨、富有逻辑性。

这些多元的爱好,与书画艺术相互补充、相互滋养,构成了王振凯丰富立体的人生。他在笔墨中沉淀心境,在运动中释放活力,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在棋盘上启迪智慧。多元的热爱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也让他的艺术创作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

初心如磐 逐梦前行

四十余载风雨兼程,王振凯在艺术、教育与生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始终坚守着对初心的执着与对梦想的追求。作为河南省美协会员、登封市美协秘书长,他不仅专注于个人艺术创作,更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助力登封打造 “书画之乡”。他参与各类书画交流活动,与同行切磋技艺、分享经验,为登封书画界的发展注入活力;他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公益活动,用艺术传递温暖与正能量;他在美协的工作中,积极组织展览、开展培训,推动传统书画艺术在当地的传承与普及。

在艺术创作上,王振凯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他深知,艺术之路没有终点,唯有不断学习、不断突破,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他计划进一步深造,系统学习艺术理论,探索更多创作手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深度与内涵。他的目标是冲击国展,用更优秀的作品获得国家级艺术认可,为登封的文化事业增光添彩。他常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自勉,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收获更多成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振凯用爱心与责任培育一代又一代学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艺术,让书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说:“艺术是一生努力无止境的,我愿以余生付诸丹青,也愿在教育的道路上,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振凯的人生,如他笔下的山水,雄浑而不失灵秀,厚重而充满生机。他以山水为魂,在艺术的世界里深耕不辍;以多元为翼,在生活的天地间自由翱翔。他用笔墨勾勒梦想,用热爱点亮人生,用责任传递文化。在未来的道路上,这位扎根嵩山的艺术家、教育者与生活家,必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念,在艺术与人生的旅程中续写新的辉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阎洧涛)